|
|
 |
相同類別
|
|
|
|
|
|
|
|
|
|
|
|
|
|
|
|
|
作 者:楊富閔
|
|
出 版: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初版日期:2021/12/27 |
|
電腦編號:582001
類 別:散文
系 列:楊富閔作品集
開 本:25K
頁 數:272
ISBN:978-957-33-3836-9
CIP:863.55 |
|
定 價:380元
優 惠 價:300元
( 79折)

|
|
| |
  |
|
楊富閔
出生臺南,喜歡酪梨牛奶與老舊報刊,目前是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文學寫作與語文教育。曾獲「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臺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入圍2011、2014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部分作品譯有英、日、法文與波蘭文版本。2019年擔任國立聯合大學駐校作家。
寫有作品《花甲男孩》、散文《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踏查筆記《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以及概念創作《故事書:福地福人居》、《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與《賀新郎:楊富閔自選集》。合編《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
2017年原著小說《花甲男孩》展開跨界改編,推出電視、電影與漫畫。榮獲「第53屆金鐘獎年度最佳戲劇」等獎項;2019年《我的媽媽欠栽培》由臺北市立國樂團、TCO合唱團與無獨有偶工作室,聯手製作《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2020年,楊富閔作品同時獲選「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小說類與散文類。持續努力寫成一個老作家!
|
|
|
| |
創作需要天分、努力與視野,
明確個性更是不能欠缺,
而我從小就是一個愛跟神明大小聲的孩子。
故事從天而降,想像隨機增生
歲次壬寅,楊富閔2022年最新概念創作
王德威、白先勇、言叔夏、邱貴芬、黃美娥、潘怡帆 學者、作家放鞭炮推薦!
「六十天的長假要開始了,再過一年,麵攤緊鄰的廟宇將會打掉重建,我會離開山村晨起通勤讀書,但請記得我們相約就是在廟邊,一個通向舊世紀也通向新世紀的會面點。」
《合境平安》是楊富閔的創作宣言。全書思緒沿著曾文溪迤邐而行,作者以其風格化的敘事聲腔,帶領你我重返故事的現場,遇見「文學」發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楊富閔談天說地。他在私佛仔神壇寫作業,在聖誕樹王公下、平安橋上,送迎人事的起承轉合。滴血的白公雞、熱情的紅毛猩猩,替他捎來神秘的暗碼。他來到鄉道,送別文轎武轎的離場。有時若無其事亂入遶境隊伍,有時獨自一人走一段路。
從小在媽祖廟邊長大的楊富閔,再度靜定架起寫作的方桌,任由語言符號在播音間、小便所、許願池顛抖跳躍。踩高蹺蹲低跟你擊掌,打瞌睡的八家將偷偷笑了一下,而清晨來到家門彎身飲水的五營兵馬,多麼溫柔,多麼美麗。
《合境平安》是晴天霹靂的文學承諾。楊富閔寫著:「《合境平安》處理的是我熟悉且寶愛的題目,一面賡續、裂變民俗敘事的模式,同時深化虛與實的技術。創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創作論。」
|
|
|
|
  |
|
推薦序─
合境.平安
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潘怡帆
這幾年我的寫作開始朝向一種「自己」的建立,長久以來文學史料的爬梳,讓我意識到寫作不能不該,也不會只有「一種」。[...]《合境平安》處理的是我熟悉且寶愛的題目,一面賡續、裂變民俗敘事的模式,同時深化虛與實的技術。創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創作論。(《合境平安》,二五八)
《合境平安》結束在敘事者明白揭示的本作宗旨:通過賡續、裂變民俗敘事,深化虛與實的技術朝向「自己」的建立。然而,不強調坦誠相對卻充斥斷裂、丕變與虛實混淆將造就什麼樣的「自己」,或者,這是關於「自己」的觀念重新定義?朝向自己的寫作究竟該是白描,或總已自我重建而有別於原版?楊富閔的剖白甚至不寫在心照不宣說真話的後記裡,卻夾纏在深化虛實技術,強調文學多變,讀法多重的篇章之中。於是,作品最終揭曉的謎底蛻變為謎題,表面形構深淵,扣問著何謂創作者在創作論中生下的「自己」?那是《花甲男孩》、《我的媽媽欠栽培》、《故事書》等書的主題賦格,或由時間變奏孕育「物種起源」的差異系譜學?
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創造了男主角馬塞爾;《合境平安》裡,一個名叫楊富閔的小孩在作品合境奔跑。他或駕單車沿溪流走勢晃盪,客廳廟口跑來跑去,尾隨開路鼓車、藝閣花車,或在流水的宴席中打游擊,搭乘父親的豐田追五王廟遶境,跟蹤索取銀兩的獅頭藝人,和土地公一起「拍無去」,隨大哥的馬自達在鹽分地帶兜圈再兜圈,給二爺騎車載到深山林內收驚……時而悠遊時而閃避,速度不等卻馬不停蹄的吋土踏遍,彷彿駐足便要生根纏繞,唯有拔地而起,全速奔跑才能護祐他寶愛的鄉境平安。
楊富閔不只一種年紀或順時長大,他的小學時代在逝去後總會再度光臨。三十幾的博士生穿過教會廟會轉眼便跑回「羊蹄甲發得好美」的小學春天校慶。「時間永遠是不固定」,楊富閔以寫作回憶,忽大縮小的身體與年紀縮脹出愛麗絲夢遊奇境。時間線相互吞食,前行其實是倒退。丙子、己卯、丁丑歲次跳接卻輪番鬧熱,像鞭炮一場炸過一場。丙子年開竅的小學生「眼睛漸漸看得清卻又看得更不清」,在即將登場的廟會前領受時間焦慮。天人交戰於迷人的夜間宋江操練與八點檔《第一世家》的追劇,短短五分鐘的廣告時間切換於神明爭鬥與人間條件,來回奔跑於連結二重空間的蟲洞。騷動的村子,連荒廢的白牆都布滿遶境塗鴉。廟會的終點是全村接龍的流水席,小學生騎單車挨家視察,「騎到最後也是最遠一顆平安紅燈籠的放光之處,騎到農曆三月的曾文溪河床地。那是鄉境的最外邊。告誡自己不可以再過去了,再過去就是興建之中、飛沙走石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了。」
歡騰開場卻結束於「告誡自己不可以再過去了」,〈歲次丙子的鬧熱〉種下惘惘的威脅隨即兌現成〈歲次己卯的鬧熱〉中的事件。未來的寫作者在回首凝望甫從小學畢業的自己,道出盛大慶中大家還不知道的事:「己卯年這科香極盛大。從農曆年後喧鬧至端午節前,大家津津樂道長達數月。緊接而來九月的大地震與年底的曾祖母謝世。」開場所預告的終局為鬧熱的遶境蒙上陰影。草地裡的「羊戶閔」趕著長大,「我在趕路,我們全家都在趕進度,前方隊伍行過三個路口,二十世紀就要結束」;對於事後通過寫作回看的成人楊富閔,時間在前行中後退:「我的小學畢業,以及曾祖母的過世,全在對我倒數」。書寫搖擺於時間的兩端糾結成「前未來式」(futur anterieur)暴露了將臨的壞毀。儘管過程尚未知曉,事件全局尚無從浮現,然而,超前佈署的生離死別像白晃晃的刀,亮著口子,等在終點,再歡快的安排都隱隱作痛。
前行與倒退的雙向時間使楊富閔的敘事從純粹過去中脫軌,表面上是往日時光中的天真孩童,也順應相同的時序,知覺同一份經歷,實則開始總已是重新開始。伊索寓言的夏日蚱蜢盡情高歌是無知於冬日將臨的未來,嚴冬將攜同死亡一起抵定牠的悲劇。命運在末日揭曉,縱使震驚卻也無暇掙扎,畢竟受苦僅侷限於散場一瞬,眨眼就過。然而無盡痛楚無非源於預知未來卻無力煞停,睜睜看著命運直奔終局,蚱蜢的手舞足蹈與僵死,一目重瞳,痛快都不那麼痛快。
被預警的宿命未至卻先發,既一派天真又已千瘡百孔,合境走踏的羊戶閔摺疊著回首寫作的楊富閔,大街鑽小巷的尋鬧熱與迂迴避道「覓相找」,記憶在重溫中滋生新意故道犁深,敘事開始……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