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看不擅長「閱讀輸入」的山田先生工作的情況。
上午的工作進入尾聲,山田先生必須閱讀桌上厚厚一疊文件。
他坐下後,立刻大口深呼吸,慢慢地從第一頁開始讀起。
他手中拿著筆,一行一行逐字閱讀、翻頁,以一定的速度迅速閱讀。
順帶一提,雖然他手中拿著筆,卻沒寫下任何東西。因為做筆記會中斷閱讀,反而浪費時間,他一心只想著要專心閱讀文件。
約莫過了兩小時,閱讀告一段落,他大大地伸了個懶腰站起身,神情愉悅呼喚同事,很開心地去吃午餐。
感覺上沒什麼特別,是很常見的「閱讀輸入」方式,我想大家都能輕易想像這樣的情況。
可是,山田先生的閱讀輸入方式,在主動閱讀方面,出現了絕對要避免的三個壞習慣。
究竟是哪些壞習慣呢?
請先停下來想一想,再接著讀下去。
應該避免的「閱讀輸入」的危險
-
沒有預覽目次或標題就開始閱讀:
-
就座後,做完深呼吸就開始閱讀文件,這麼做並不好。要進行主動閱讀,在詳細閱讀文件之前,必須先看過目次或標題,大略理解整體的內容。
-
以相同的速度平靜閱讀:
-
保持相同速度拿著筆逐字閱讀,這是要避免的行為。雖然這麼做會覺得有進展,但往往會發現「自己竟然在思考其他事」。不要害怕在不理解的地方停下來或重新閱讀,要有勇氣跳過已經知道的資訊或簡單的部分。此外,畫線或做筆記也是主動閱讀不可或缺的事。
-
讀完就結束:
-
讀完文件後,像是忘了桌上的文件,直接去吃午餐。閱讀結束後,「閱讀輸入」仍在持續進行。閱讀後必須確實跟進,提高大腦的參與度(engagement,活化集中),提升輸入的品質。
由此可知,山田先生無意識的輸入習慣和「主動閱讀」完全相反。
大腦沒有充分參與閱讀的內容,只是「被動」接收雙眼看到的文字,這種典型的「被動閱讀」輸入法必須留意且避免。
不過,沒有察覺自己正在被動閱讀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而且,遇到考試或工作必須輸入大量資訊的時候,這可說是許多人容易採取的輸入習慣。
那麼,有什麼具體的做法能將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呢?
將「閱讀輸入」分為「閱讀前」、「閱讀時」、「閱讀後」三個階段,確實掌握各階段應該做的事。
閱讀前已分出高下!一定要做的輸入習慣
凡事都是事前準備最重要,特別是「閱讀輸入」,在閱讀整體文章之前,可說是已經分出高下。
開始進行「閱讀輸入」時,首要之務是明確知道自己是為何而輸入,也就是【目的設定】。
或許有些令人意外,即使是輸入相同的資訊,有效的輸入法會因為目的而改變。例如,有一篇政府徵稅案的報導,那是當天的頭條新聞,內容相當多。
閱讀那篇報導時,目的是「大略理解增稅案的概要」或是「收集批判增稅案的材料」,會改變閱讀報導的方式。
若是「大略理解概要」,重點閱讀增稅案的要點部分,後面的內容快速看過即可。若是以「批判」為目的,必須詳細閱讀增税案的詳情或背後的理由。
重點閱讀的部分或閱讀的時間,會隨著輸入目的大幅改變。
因此,進行「閱讀輸入」之前,重新意識輸入的目的。
在這個情況下,想像應該做怎樣的輸入很重要。試著思考以下幾點。
- 應該讀取的內容是什麼
- 應該以怎樣的精準度閱讀
- 輸入的資訊用於何處
開始閱讀前,只要意識這幾件事,就能聚焦在目的,達成有效的輸入。
【目的設定】對閱讀報導這種輕微程度的「閱讀輸入」很重要,在必須閱讀厚重書籍或多筆資料的情況,也是不可或缺的習慣。
份量少的時候,快速意識目的,想像要掌握哪些重點。份量多的時候,事先擬定輸入策略,養成這樣的習慣。
最初閱讀的內容會讓輸入的品質驟變
【目的設定】完成了,事不宜遲開始閱讀吧!
不過,開始閱讀也有重要的輸入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別從第一行開始依序閱讀。
首先,閱讀標題或副標、各章節的次標,【預覽】整體的內容。
標題或次標是簡潔統整出報導或書籍的內容,只要閱讀那個部分,就能掌握文章整體的內容或哪裡寫了什麼。這麼一來,搭配【目的設定】的閱讀方式,就能進行鮮明的想像。
再回到前文的例子。
如果閱讀報導是想要大略理解政府徵税案概要。
「想要大略理解政府徵稅案概要」為【目的】,閱讀標題或次標,了解整體的報導。
查看各章節的次標,如果出現「增稅案的重點」這種標題,重點閱讀那個部分,剩下的內容「大略看過就好」,像這樣採取閱讀策略。
如果是閱讀報導,查看次標;如果是書籍,閱讀目次,【預覽】整體,這和【目標設定】同為準備閱讀的重要習慣之一。
透過後設認知,大幅提升輸入品質
相信各位已經知道,【目的設定】和【預覽】很重要。
可是,這麼做真的能達到有效的輸入嗎?這些做法有科學實證嗎?
這樣的觀點很重要。因為過去常見的學習方法或輸入習慣,經科學檢視後,其實往往沒效果或是有不良影響。
不過,請各位放心,【目的設定】與【預覽】都有確實的科學根據。
關鍵就是「後設認知」,這是近年來在教育等各領域受到關注的概念,接下來稍微詳細說明。
「認知」是指,見聞、了解事物。「後設認知」是指,事物認知的進階(「meta」),也就是「認知的認知」。
舉例來說,在史丹佛的我不知道東京的天氣如何,這是我對東京天氣的認知。而且我也自己「不知道東京的天氣」。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可說是一種後設認知。
另外像是,知道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事、自我評價與延伸而成的目標設定等,這些都屬於知道自己的知識或能力,歸類在後設認知。
為何後設認知在近年來成為話題呢?
因為提升後設認知能力,能夠有效提升理解力或應用力。
輸入效果會受到各種要因影響,但有報告指出,相較於才能或智力牽涉的比例為10%,後設認知能力牽涉的比例是17%。
也就是說,與其提高才能或能力,提高後設認知能夠達到約兩倍的輸入效果。
閱讀前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的小妙招
近年來腦科學也確認了後設認知的重要性。
當我們感到「很幸福」、「很舒服」的時候,腦內的「犒賞系統」會變得活絡,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是從大腦的腹側被蓋區經由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在前額葉皮質分泌的物質。這是給大腦報酬,讓我們產生幹勁或動機的大腦機制。
而且,當我們學習新事物的時候,這個「犒賞系統」也會變得活絡。也就是說,學習或輸入對我們的大腦是一種「快感」。
這麼說來,在理解不知道的事或學會困難的技能時,的確會覺得很開心、很爽快。那種感覺其實是和幸福感或快感來自於相同之處。
那種感覺的來源「多巴胺」不只會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也會提升輸入時的專注力與記憶力。
這本書將史丹佛大學線上高中頂尖人才學習的秘訣,用最簡單的圖文,幫助你完整吸收,準確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讀完這本書,一定可以馬上提高學習效率,成為思考靈活的超級金頭腦!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史丹佛高效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