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海上花列傳序
胡適
探尋《海上花列傳》的作者
《海上花列傳》的作者自稱「花也憐儂」,他的歷史我們起先都不知道。民國九年,蔣瑞藻先生的小說考證卷八引譚瀛室筆記說︰
海上花作者為松江韓君子雲。韓為人風流蘊藉,善弈棋,兼有阿芙蓉癖;旅居滬上甚久,曾充報館編輯之職。所得筆墨之資悉揮霍於花叢。閱歷既深,此中狐媚伎倆洞燭無遺,筆意又足以達之。……
民國十一年,上海清華書局重排的《海上花》出版,有許菫父先生的序,中有云︰
海上花列傳……或曰松江韓太癡所著也。韓初業幕,以伉直不合時宜,中年後乃匿身海上,以詩酒自娛。既而病窮,……於是乎有海上花列傳之作。
這段話太浮泛了,使人不能相信。所以我便打定主意另尋可靠的材料。
我先問陳陶遺先生,托他向松江同鄉中訪問韓子雲的歷史。陶遺先生不久就做了江蘇省長;在他往南京就職之前,他來回覆我,說韓子雲的事實一時訪不著;但他知道孫玉聲先生(海上漱石生)和韓君認識,也許他能供給我一點材料。我正想去訪問孫先生,恰巧他的退醒廬筆記出版了。我第一天見了廣告,便去買來看;果然在筆記下卷(頁十二)尋得《海上花列傳》一條︰
雲間韓子雲明經,別篆太仙,博雅能文,自成一家言,不屑傍人門戶。嘗主申報筆政,自署曰大一山人,太仙二字之拆字格也。辛卯(一八九一)秋應試北闈,余識之於大蔣家衚衕松江會館,一見有若舊識。場後南旋,同乘招商局海定輪船,長途無俚,出其著而未竣之小說稿相示,顏曰花國春秋,回目已得二十有四,書則僅成其半。時余正撰海上繁華夢初集,已成二十一回;舟中乃易稿互讀,喜此二書異途同歸,相顧欣賞不置。惟韓謂花國春秋之名不甚愜意,擬改為海上花。而余則謂此書通體皆操吳語,恐閱者不甚了了;且吳語中有音無字之字甚多,下筆時殊費研考,不如改易通俗白話為佳。乃韓言︰「曹雪芹撰石頭記皆操京語,我書安見不可以操吳語?」並指稿中有音無字之朆覅諸字,謂「雖出自臆造,然當日倉頡造字,度亦以意為之。文人遊戲三昧,更何妨自我作古,得以生面別開?」余知其不可諫,斯勿復語。逮至兩書相繼出版,韓書已易名曰海上花列傳,而吳語則悉仍其舊,致客省人幾難卒讀,遂令絕好筆墨竟不獲風行於時。而繁華夢則年必再版,所銷已不知幾十萬冊。於以慨韓君之欲以吳語著書,獨樹一幟,當日實為大誤。蓋吳語限於一隅,非若京語之到處流行,人人暢曉,故不可與石頭記並論也。
我看了這一段,便寫信給孫玉聲先生,請問幾個問題。
(1)韓子雲的「考名」是什麼?
(2)生卒的時代?
(3)他的其他事蹟?
孫先生回信說這幾個問題他都不能回答;但他允許我托松江的朋友代為調查。
直到今年二月初,孫玉聲先生親自來看我,帶來小時報一張,有「松江顛公」的一條懶窩隨筆,題為〈海上花列傳之著作者〉。據孫先生說,他也不知道這位「松江顛公」是誰;他托了松江金劍華先生去訪問,結果便是這篇長文。孫先生又說,松江雷君曜先生(瑨)從前作報館文字時署名「顛」字,大概這位顛公就是他。
顛公說︰
……作者自署為「花也憐儂」,因當時風氣未開,小說家身價不如今日之尊貴,故不願使世人知真實姓名,隨意署一別號。
按作者之真姓名為韓邦慶,字子雲,別號太仙,又自署大一山人,即太仙二字之拆字格也。籍隸舊松江府屬之婁縣。本生父韓宗文,字六一,清咸豐戊午(一八五八)科順天榜舉人,素負文譽,官刑部主事。作者自幼隨父宦遊京師,資質極聰慧,讀書別有神悟。及長,南旋,應童試,入婁庠為諸生。越歲,食廩餼,時年甫二十餘也。屢應秋試,不獲售。嘗一試北闈,仍鎩羽而歸。自此遂淡於功名。為人瀟洒絕俗,家境雖寒素,然從不重視「阿堵物」,彈琴賦詩,怡如也。尤精於弈;與知友楸枰相對,氣宇閒雅;偶下一子,必精警出人意表。至今松人之談善弈者,猶必數作者為能品云。
作者常年旅居滬瀆,與申報主筆錢忻伯、何桂笙諸人暨滬上諸名士互以詩唱酬,亦嘗擔任申報撰著;顧性落拓不耐拘束,除偶作論說外,若瑣碎繁冗之編輯,掉頭不屑也。與某校書最暱,常日匿居其粧閣中,興之所至,拾殘紙禿筆,一揮萬言。蓋是書即屬稿于此時。
書共六十四回,印全未久,作者即赴召玉樓,壽僅三十有九。歿後詩文雜著散失無存,聞者無不惜之。妻嚴氏,生一子,三歲即夭折;遂無嗣。一女字童芬,嫁聶姓,今亦夫婦雙亡。惟嚴氏現猶健在,年已七十有五,蓋長作者五歲云。……
過了幾個月,時報(四月廿二日)又登出一條懶窩隨筆,題為〈太仙漫稿〉,其中也有許多可以補充前文的材料。我們把此條的前半段也轉載在這裏︰
小說海上花列傳之著作者韓子雲君,前已略述其梗概。某君與韓為文字交,茲又談其軼事云︰君小名三慶,及應童試,即以慶為名,嗣又改名奇。幼時從同邑蔡藹雲先生習制舉業,為詩文聰慧絕倫。入泮時詩題為「春城無處不飛花」。所作試帖微妙清靈,藝林傳誦。踰年應歲試,文題為「不可以作巫醫」,通篇係游戲筆墨,見者驚其用筆之神妙,而深慮不中程式。學使者愛其才,案發,列一等,食餼於庠。君性落拓,年未弱冠,已染煙霞癖。家貧不能傭僕役,惟一婢名雅蘭,朝夕給使令而已。時有父執謝某,官於豫省,知君家況清寒,特函招入幕。在豫數年,主賓相得。某歲秋闈,辭居停,由豫入都,應順天鄉試。時攜有短篇小說及雜作兩冊,署曰太仙漫稿。小說筆意略近聊齋,而詼詭奇誕,又類似莊、列之寓言。都中同人皆嘖嘖歎賞,譽為奇才。是年榜發,不得售,乃鎩羽而歸。君生性疏懶,凡有著述,隨手散棄。今此二冊,不知流落何所矣。稿末附有酒令燈謎等雜作,無不俊妙,郡人士至今猶能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