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劉半農為書中白描的技巧舉例,引這兩段,都是與王蓮生有關的︰
蓮生等撞過「亂鐘」,屈指一數,恰是四下,乃去後面露台上看時,月色中天,靜悄悄的,並不見有火光。回到房裏,適值一個外場先跑回來報說︰「在東棋盤街那兒。」蓮生忙踹在桌子旁高椅上,開直了玻璃窗向東南望去,在牆缺裏現出一條火光來。(第十一回)
阿珠只裝得兩口煙,蓮生便不吸了,忽然盤膝坐起,意思要吸水煙。巧囝送上水煙筒,蓮生接在手中,自吸一口,無端掉下兩點眼淚。(第五十四回,原第五十七回)
第一段有舊詩的意境。第二段是沈小紅的舊僕阿珠向蓮生問起︰「小紅先生那兒就是個娘在跟局?」又問︰「那麼大阿金出來了,大姐也不用?」蓮生只點點頭。下接吸水煙一節。
小紅為了姘戲子壞了名聲,落到這地步。他對她徹底幻滅後,也還餘情未了。寫他這樣令人不齒的懦夫,能提升到這樣淒清的境界,在愛情故事上是個重大的突破。
我十三四歲第一次看這書,看完了沒的看了,才又倒過來看前面的序。看到劉半農引這兩段,又再翻看原文,是好!此後二十年,直到出國,每隔幾年再看一遍《紅樓夢》《金瓶梅》,只有《海上花》就我們家從前那一部亞東本,看了《胡適文存》上的〈海上花序〉去買來的,別處從來沒有。那麼些年沒看見,也還記得很清楚,尤其是這兩段。
劉半農大概感性強於理性,竟輕信清華書局版許菫父序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記傳聞,以為《海上花》是借債不遂,寫了罵趙樸齋的,理由是(一)此書最初分期出版時,「例言」中說︰
所載人名事實,均係憑空捏造,並無所指。
劉半農認為這是小說家慣技;這樣鄭重聲明,更欲蓋彌彰,是「不打自招」;(二)趙樸齋與他母妹都不是什麼壞人,在書中還算是善良的,而下場比誰都慘,分明是作者存心跟他們過不去。
「書中人物純係虛構」,已經成為近代許多小說例有的聲明,似不能指為「不打自招」。好人沒有好下場,就是作者借此報復洩憤,更是奇談,彷彿世界上沒有悲劇這樣東西,永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胡適分析許序與魯迅的小說史,列舉二人所記傳聞的矛盾︰
許︰趙樸齋盡買其書而焚之。(顯然出單行本時趙尚未死。)
魯︰趙重賂作者,出到第二十八回輟筆。趙死後乃續作全書。
許︰作者曾救濟趙。
魯︰趙常救濟作者。
許︰趙妹實曾為娼。
魯︰作者誣她為娼。
胡適又指出韓子雲一八九一年秋到北京應鄉試,與暢銷作家海上漱石生(孫玉聲)同行南歸,孫可以證明他當時不是個窮極無賴靠敲詐為生的人。《海上花》已有二十四回稿,出示孫。次年二月,頭兩回就出版了,到十月出版到第二十八回停版,十四個月後出單行本。
寫印一部二十五萬字的大書要費多少時間?中間哪有因得「重賂」而輟筆的時候?
又引末尾趙二寶被史三公子遺棄,喫盡苦頭,被惡客打傷了,昏睡做了個夢,夢見三公子派人來接她,她夢中向她母親說的一句話,覺得單憑這一句,「這書也就不是一部謗書」︰
媽,我們到了三公子家裏,起先的事,不要去提起。
這十九個字,字字是血,是淚,真有古人說的「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風格!這部《海上花列傳》也就此結束了。
──胡適序第二節
此書結得現代化,戛然而止。作者踽踽走在時代前面,不免又有點心虛膽怯起來,找補了一篇「跋」,一一交代諸人下場,假托有個訪客詢問。其實如果有讀者感到興趣,決不會不問李浣芳是否嫁給陶玉甫,唯一的一個疑團。李漱芳死後,她母親李秀姐要遵從她的遺志,把浣芳給玉甫作妾,玉甫堅拒,要認她作義女,李秀姐又不肯。陶雲甫自稱有辦法解決,還沒來得及說出來,被打斷了,就此沒有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