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何謂直擊人心的主題?!
本章介紹的七個觸發器,就是揣摩對方心理、觀察對方反應,逐步加深對話的技巧。換句話說,就是利用言語打動人心的七個方法。
職業摔角手的悟便是利用這項法寶掌握粉絲的心。那麼,「打動人心的文章」與「讀起來無感的文章」差別在哪裡呢?
答案是,是否觸動讀者的欲望。因為,一般人只要發現眼前的「文章內容與自己的欲望有關」,就會立刻開始閱讀。
例如,家電產品說明書。
大部分的說明書都不是什麼精采絕倫的文章對吧?儘管如此,只要有「想運作剛買的滾筒式洗脫烘衣機」這一個明確的欲望,人們就會開始閱讀說明書,尋找寫有必要關鍵字的頁面。
因此,獲得讀者的文章不在於文筆有多好或是多優美,而是具備「滿足你欲望的內容就在這裡!」這種強烈的吸引力。
而吸引力的源頭,就是掀起讀者內心波瀾的欲望。
想了解、想學習的興趣;希望消除煩惱的心情;不想吃虧,想獲得好處的心聲;期待有人認同的心理。
只要在文章各處放入與這些欲望相關的觸發器,你的文章就會搖身一變,引起讀者一讀的興趣。
讀者的心理活動變化如下:
文章中散布吸引人的關鍵字→讀者發現關鍵字→想讀讀看
也就是說,觀察讀者,在文章中埋入讀者想閱讀的內容(=觸動欲望的文字)做為觸發器,正是讀心文章術真正的本領。
我將藏有人類強烈欲望的事物大致分成七個領域。
只要將與這七個領域相關的文字設為觸發器,你的文章就有很大的機率能夠收獲讀者,打動人心,並且隨心所欲地誘導對方。看著我列出的觸發器,你或許會覺得「沒什麼新鮮感……」。
不過,這些就夠了。因為,這七個觸發器是人類自誕生以來便一直觸動我們內心的欲望。當然,實際在寫文章時,不需要全都用上,只要根據狀況、條件和目的,組合幾種觸發器,就能牢牢捉住讀者的心,引導對方按照我們的心意行動。
觸發器1 興趣
第一個觸發器是「興趣」。讀心師即使和初次見面的人談話,也能運用一種叫做「冷讀術」的手法,掌握對方的興趣。然而,這是一門相當高的技巧,必須學習諸多理論,透過不斷練習才能習得。
我這樣寫,應該有人會覺得很麻煩吧。
不過,請不用擔心。因為,在寫作的場合裡,探索對方興趣的方式遠比對話簡單多了。
如果你已經與目標讀者通過多次電子郵件,那麼,那些信件裡應該有著沉睡的寶藏。如果你們聊過私人話題,像是最近去過什麼地方、吃過什麼食物、看了哪部劇的話,這些內容便已經直接呈現對方感興趣的方向。
即使彼此只是工作上的關係,信件往來都是公事聯絡,也能從用字遣詞和對案子的觀點看出對方的個性。
此外,我們也能稍微拉近距離,觀察對方。
例如,在業務往來信件的最後加上「P.S.」問對方:「我下次打算在貴公司附近吃午餐,您有沒有推薦的店家呢?」應該不可能沒有回音吧?
回信的答覆是義大利餐廳?日式定食老店?還是以午餐盤為賣點的咖啡廳?就算只是簡單的一行字,也能窺見對方的喜好。
不需大張旗鼓、一本正經地擺出「我要尋找對方興趣!」的姿態,只要以輕鬆的心情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就可以了。第一步就是,重新檢視往來的信件紀錄。
■ 只要滑手機三分鐘,就能完全掌握對方興趣
話雖如此,有時候也會沒有信件紀錄可以參考吧?
碰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調查呢?
雖然沒有信件往來紀錄乍看之下是個難題,但事實上,觀察一個人變得一年比一年容易。
這全拜社群平台發達之賜。
接下來準備寄信的對象、即將提出企劃案的主管、打算提案的客戶、剛認識的異性、交往沒多久的男女朋友……這是一個只要知道名字,就能查到許多資訊的時代。而且,人們在社群平台上提供的資訊不只有文字,很多時候甚至還上傳了照片。這個人會露出自己的臉嗎?還是會分享玩偶娃娃或風景之類的照片?身邊的朋友是哪種類型?
如果特地上傳兩人或三人合照的話,那麼同框者應該是對方感情非常好的朋友。由於人們會接近和自己有共通點的人,所以查看那些朋友的社群平台也能獲取更深入的情報。
如果,今後會成為目標讀者的人有使用社群平台,便能追溯他們的過去。僅僅只是觀察社群平台,就能馬上了解一個人的興趣變化和現在感興趣的內容。像這樣事先觀察對象、蒐集情報的方式叫做「熱讀術」。
假設,現在要邀請有好感的對象吃飯,是直接傳訊息問對方:「下次要不要一起去吃飯?」或是事先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對方發文說「好想吃披薩」後,才寫訊息邀約:
○ 「我最近發現一家窯烤披薩店的拿坡里披薩很Q彈,要不要一起去呢?」
毫無疑問是後者比較能打動人。
這是因為,前者只是表達了你的期望,後者卻滿足了對方的興趣。若問何者比較能讓人產生「去看看」的念頭,當然是有興趣的那方吧。透過名為熱讀術的調查了解對方的興趣,並在文章中埋入「興趣」觸發器,只要按下開關,就能打動人心。
POINT
藉由社群平台熱讀術分析對方感興趣的事,
以此為起點發展文章。
觸發器2 真心與表面
薪水雖然少,但因為資歷淺,所以工作到很晚也無法抱怨(表面)。另一方面,卻打從心底不爽主管,立志要「升遷超越他」(真心)。
為了買房省吃儉用,腳踏實地存錢(表面),可是,偶爾也想要散散心,轉換心情(真心)。
無論在公司還是家裡,每個人都是一邊注意維持著表面話,一邊壓抑真心話度日……也經常視情況時而搬出表面話、時而吐露真心。其中蘊含的,便是在理想(期望這麼做)和現實(應該這麼做)夾縫中擺盪的情感。兩者間的落差越大,越會轉換成促使一個人採取行動的強大能量。
「真心與表面」就是運用這個道理成為打動人心的觸發器。
此時,最能引人上鉤的,就是人們心中「希望表面狀態獲得認同」的欲望。接著,只要看穿對方隱藏在心中真正的想法,予以認同,對方就會打從心底相信願意認同自己的人,並願意吐露真心話。
例如,部門裡有位同事無法拒絕主管丟給他的大量工作,每天加班,總是搭最後一班車回家,忙得幾乎喘不過氣。
此時,如果你這麼對他說,他會有什麼反應呢?
× 「最近什麼事都落在你身上,似乎很辛苦呢。平常就算回絕一、兩件工作,
看你這麼忙,也不會有人抱怨的。我真的很佩服你。」
○ 「最近真的辛苦你了。我以前也曾經陷入同樣的狀態,每天搭末班車回
家,整個人幾乎被榨乾。老實說,當時的我真的覺得已經夠了,想要拒
絕那些工作,但無法拒絕就是上班族的辛酸吧。如果有我能幫上忙的地
方,可以MAIL給我,不用客氣。」
對方如果收到前者那樣的訊息,應該會回你:「謝謝你為我擔心。」
然而,那只是表面話,他可能會在心裡苦笑,將「我受夠了。」、「佩服我的話,就幫我做一半的工作啊。」這些真心話藏起來。
也就是說,對方用場面話應付你,無法吐露真心,心裡變得更加痛苦。
此時,就是「真心與表面」觸發器出場的時候了。
如果你選用後者那樣的表達方式,應該會一下子拉近兩人的距離。
重點在於,推測對方的真心,揭開表面狀態,給予認同。
表面:現實應該這麼做=主管丟過來的工作只能接受。
真心:理想期望這麼做=想拒絕接二連三落到自己頭上的工作。看穿對方在兩者夾縫中擺盪的心情,同理對方,表達自己非常明白他的感受,並提出幫忙的建議。
姑且不論是否真的能幫得上忙,光是踏出這一步,就會令對方覺得你是個「好人」,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揭開一個人的表面面紗,指出他的真實狀態並給予認同,告訴對方「這樣就好」,將成為驅使一個人行動的力量,而且這股力量之強,不分男女老少,就像刻在人類的基因裡一樣。
藉由這種方式,你和對方或許會變得親近,發展成少數能夠互吐苦水的關係吧。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切入真心話前,不能忘記提及表面狀態。
後者的例文以「我以前也曾經陷入同樣的狀態,每天搭末班車回家,整個人幾乎被榨乾」起頭,上班族就算辛苦也無法說出口。有沒有這句話,共鳴程度截然不同。
這句話展現了自己的真心,不但提高了整體文章的說服力,也讓知道這件事的讀者產生信任感。
在這個基礎上,承認對方「想拒絕也拒絕不了」的表面狀態,同時同理他表面之下的真心。如此一來,便能在對方心中激起「你懂我這份搖擺的心情!」的漣漪。
只是看穿對方的真心話還不夠。
唯有連同表面一起看穿,才能夠強烈打動人心。
關鍵是,想像讀者心中那條真心與表面的界線。
動筆寫文章時,不是將腦海中的文字直接輸出,而是要思考哪些用字遣詞才能撩撥讀者的心弦。
這個步驟,將決定文章的結果。
POINT
真心(理想)與表面(現實)之間的落差,
存在著能夠動搖人心的能量。
讓讀者察覺自己的理想,按下促使他們行動的開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