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前言──即使努力工作,也不會感到心理疲累的「新工作法」是怎樣的工作法?
這本書寫給所有希望自己「努力勤奮工作也不會感到挫折,在工作中追求幸福的人」。
我覺得最近不認同努力工作的人似乎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應該與媒體大肆報導血汗企業問題,以及工作與生活間平衡的重要性等話題有關;也說不定是認為工作有效率、輕鬆過活更顯帥氣的人增加了吧。這彷彿在說,勤奮工作早已與時代脫節,不可為之。
沒錯,工時太長的確是個問題,私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也非常重要。但是,怪罪於勤奮工作,似乎是找錯對象了。
為避免誤會,請容我先行解釋,我口中的勤奮工作,不等於「長時間工作」。不是指犧牲自己健康的長時間工作,而是指讓腦袋全速運轉,全心集中在工作上的用腦工作。
我所知的一流商務人士、國際社會上的菁英人士,基本上都是一群不討厭勤奮工作的人。他們的精神與體力能夠承受極度消耗腦力的工作,比任何人勤奮工作,也比任何一位員工都還要有精神。即使勤奮地專注於工作上,他們依舊散發出生氣勃勃、非常幸福的氣息。
他們的生活通常是:一大早就進辦公室,趁著安靜時處理文件或電子郵件;白天出席大小會議,回家後重視與家人的相處時間;週末能屏除雜念,專心準備證照考試或是提升自我能力。看似忙碌,但他們本人並無自覺,覺得全心致力於眼前工作,完全不浪費時間的單純工作法是理所當然的。
或許有人認為「若是心志不夠堅強,沒有辦法這樣工作吧!」其實我過去也是這樣想。我覺得自己是個平凡人,就算努力工作,大概也沒辦法有太多成效。
但是,我發現這些像是勤奮代言人一般,以努力工作為座右銘,且擁有一流成果的人,有個共通的習慣。這個共通點,是我從研究「恢復力」的觀點,來觀察這些人的工作特徵時發現的。
在世界經濟論壇中引起熱烈討論的「恢復力」是什麼?
話說至此,各位知道「恢復力」是什麼嗎?
儘管這個詞在海外研究超過三十年,平時也做形容詞用,無論是小孩或是商務人士,都可以對他說:「你是個恢復力很強的人呢!」而日本國內卻是最近才開始為人所知。
NHK的高收視節目「聚焦現代」(Close Up 現代)製作「培養不受挫的心~你知道恢復力嗎?」特輯介紹後,大家才知道這個名詞。節目播出時締造出超過百分之十的高收視率,所以應該有不少人是看過節目後才產生興趣的。我在節目企劃階段即協助製作,節目中介紹了我在企業裡教授恢復力的情形,播出後引起廣大回響,我也因此多了很多關於恢復力的演講、寫書、辦研習會等機會。
不只是個人,組織及政府也開始重視起恢復力。每年一月,世界各國VIP等級的重要人物齊聚在瑞士高級度假區,舉辦「世界經濟論壇」(編按:World Economic Forum,俗稱達佛斯會議)。二○一三年度會議中,即以恢復力為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世界上有異常氣象、地震、海嘯等災害,且在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揭開了金融體系脆弱的一面,人們此時驚覺,國家也需要有能承受這一切意外狀況的強韌特質。國際政治界、財經界的領導者認為「變化與危機是不可避免的」,積極採取「我們得改變自己,來適應變化」的態度逐漸成為主流。
對企業來說,本來就必須具備應付面對變化及危機的能力。有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開始對主管階層增添「恢復力」這項條件,荷蘭皇家殼牌集團這家世界最大能源公司,以及被喻為世界最強投資銀行的高盛集團等公司也導入恢復力的研習課程。
這不僅限於公司,恢復力對個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在公司內感受到的壓力極多,工作上忙碌程度有增無減;不只公司內部與客戶及守密義務相關的規則頻繁變更,每當社長更迭,就會進行組織改革、裁員、M&A等動作。就算景氣回溫,也不代表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能受惠;而且還得面對上司的期待、工作截止日期、期限等不少壓力。可以想見在今後,恢復力的必要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吧。
恢復力的三大特徵
具體來說,「恢復力」到底是指什麼呢?
在此引用全美心理學會的解釋來說明:「恢復力是指在遭遇困境、難關與巨大壓力時,能夠順應這些狀況的精神與心理機制。」
恢復力高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能力。
第一個是「回復力」,在面臨困境或難關時,不會因遭受挫折無法重新振作,而會迅速回復到原本的狀態,他們的心理狀態就像竹子一般柔韌。
第二個是「緩衝力」,有足以承受壓力及意料外衝擊等外來抗力的耐性,其精神層面如網球般充滿彈性,也就是非常耐操。
第三個是「適應力」,遭遇預期外的變化及危機時,不會失去冷靜、強行與其對抗,而是接受新現實並且合理應對的能力。從道路龜裂處發芽、生存下來,甚至綻放花朵的蒲公英就是具「適應變化力」代表。
勤奮工作又神采奕奕者的三個習慣
我是個專門教授恢復力訓練法的講師,曾經到許多企業及醫院教授恢復力的技巧。訓練內容寫在拙作《「恢復力」的訓練方法》中,也會在本書序章中介紹其要旨。
我最近開始培訓針對企業教授恢復力訓練研習課程的講師。此外,我認為恢復力應該要從小開始培養,因此也開始培訓專業教練,準備日後專門訓練孩子培養出對抗困境的恢復力。
就社會需求層面來說,最該重視的應該是精神面的問題,社會中「容易受挫的人」正在增加。在海外,企業、學校、軍隊、警察及監獄等都引進恢復力相關課程,來取代以往的壓力管理課程。
另一方面,大家開始接受經理人及領導階層必須具備恢復力,才能繼續活躍於職場上的想法。實際上統計數據顯示,曾受過恢復力訓練的領導階層,部下對他的信賴度確實有增加,這是因為他們讓人感覺「這個人即使處於困境中也不會輕易認輸,所以可以安心跟隨他。」
許多商務人士都會訓練自己的恢復力,此外,在採訪一流企業中的高潛力人才後,我發現一件事情。
那就是──即使勤奮工作也不容易感到疲憊的人,都有訓練恢復力的習慣。這些習慣就是下列三點:
① 當天馬上切斷負面連鎖反應的習慣。
② 每當感受到壓力時,就訓練自己的「恢復力肌群」的習慣。
③ 確保自己有偶爾停下來、回頭審視的時間的習慣。
這些習慣並不困難,無論是誰都能做到。
工作上不斷做出成果的人,都計畫性地要求自己養成習慣。擁有恢復力之後,就算比其他人更加集中精神努力工作,也能夠比任何人都來得精神洋溢。
此外,他們還能透過工作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這是因為將恢復力活用在工作上後,能夠指引人走上幸福大道。
希望這本書能對各位的工作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