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習慣:1%珍稀人才的做事之道

Be the Unicorn: 12 Data-Driven Habits That Separate the Best Leaders from the Rest

  • 作者:威廉.范德布洛曼
  • 譯者:洪世民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8/11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332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63-9
  • 系列:邁向成功叢書
  • 規格:平裝/27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職場工作術/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想活命就跟我走
不想洩露年齡,但電影《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對我的成長起了形塑作用,而現在看來,這部科幻片逼近現實到令人驚恐。機器可能尚未掌控世界、追殺人類、創造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言,但它們正在接管工作。而不管有沒有很酷的摩托車,它們的速度看來只會愈來愈快。
好,也許「想活命就跟我走」極端了點。讓我們改說:「想成功,就跟我走。」事實是,專家預測所有產業不出十年就會幾乎完全自動化了。醫療、農業、各工業部門,預計都可能受到AI接管的重擊。當然,對我們人類而言,前途並非完全黯淡無光:我們在這些產業失去的工作,將在技術和機器人領域找回來。
無論如何,機器人確實在疫情期間幫了我們大忙。當雇主急著尋找不會生病或傳播感染的勞動力,AI就在那裡。於是,經濟學家估計在疫情期間失去的工作,有42%回不去了。
自古以來,我們一直在害怕創新和技術發展─但擔心這些十之八九是錯的。我相信你一定讀過前人對技術發展的一些反應,而忍不住咯咯竊笑。當我們為技術「接管」我們的工作或「取代」我們而發愁,我們就跟當年批評蒸汽火車的人一樣蠢:那些人確信女人的身體絕對無法以高達每小時三十哩的速度安全地行進。盧德分子7錯了,我們也錯了。AI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演化的契機。
彭博社(Bloomberg)推測,未來將有一億兩千萬份工作會轉交給AI,所以對那一億兩千萬失業的人來說,哎呀,是回學校的時候了!如果不回學校,就是該去了解機器不能(或還不能)做什麼的時候了。固然有些工作將步入旅行社的後塵,那也代表前方有巨大的就業成長,也有人類在AI無法涉足的市場,重新定義價值的機會。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軟技巧。
我們三萬場面談每一場結束後,我都會跟我的團隊坐下來,凸顯每一位候選人的最佳特色。最後,我開始在那些佼佼者身上見到同一種模式。最好的面談有哪些共通點呢?那些人展現了哪些讓他們脫穎而出的特徵呢?沒錯:軟技巧。

◇ ◆ ◇

一、迅速反應

【個案研究:迅速反應的獨角獸】
布雷克.麥考斯基一秒也不耽擱。他一生都讓速度帶領他,驅策他從一個機會趕往下一個。當他的大學網球生涯因傷終止,麥考斯基便離開學校、做起洗衣店生意,獲得成功。然後他搬到納什維爾,創立一家媒體公司。麥考斯基媒體(Mycoskie Media)比簡單洗衣店(EZ Laundry)成功得更快。從一項成就跳到下一項成就後,麥考斯基和妹妹一起上了CBS的《驚險大挑戰》(The Amazing Race),在我看來,這個真人競賽節目根本是為這位急速前進的創業家量身打造。不管麥考斯基做什麼事,他都是盡快做好。更多機會與成功接踵而至,二○○六年,麥考斯基創立現在眾所皆知的Toms鞋品(Toms Shoes),也是全球最早和最成功的社會企業。無法滿足於放慢腳步,今天麥考斯基仍在調查新的企業,仍在全速尋找下一個「大物」,當然是為他自己,但也敏銳地著眼於他的下一項創舉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 ◆ ◇

很多人說,我們要在生命某個時刻「冷處理」。不要接受第一個提案;等個幾天再回電話、簡訊,或不管什麼有求於你的人;拋竿,讓魚在餌上逗留一會兒再捲回來。過於熱心的樣子會減損你的地位,對吧?不對。
速度快的贏。
獨角獸明白這點。雖然有很多格言警告你欲速則不達,但有更多箴言力勸你在機會敲門的那一刻使勁把門推開。我們活在一個凡事都要隨需供應的時代,如果我們自己有某些能力卻無法立刻視需要提供,我們就輸了。我們因此失去完成更多、成為更多的機會,因為:反應時間很重要。

◎我們知道什麼?
好,所以要「及時反應」。沒錯吧?沒錯。雖然這乍看之下易如反掌─也的確是十二項特質中最容易的─但其實比聽起來難。快速行動未必是我們的天性,尤其是我們害怕的時候。
快令人提心吊膽
「率先吃下牡蠣的人是勇者。」喬納森.史威夫特寫道。「快」常與「先」密不可分,而「先」要面對很多風險。耐心等,看第一個人會發生什麼事,再對我們沒把握的機會採取行動,是舒服得多的做法。「不確定」會讓我們的大腦備受煎熬,畢竟大腦的演化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好好活著。我們的大腦警覺性很高,永遠在試著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好讓我們的身體隨時準備做出能維護我們安全的反應。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就無法擬定計畫;無法擬定計畫,我們就可能喪命。(無可否認,這點對我們得摸黑冒險出洞穴的祖先真實得多,但有些習慣不容易撼動。很難證明反過來才正確;我們無法一直說服大腦我們出去不會被劍齒虎吃掉。)對早期人類而言,等別人先離開洞穴是有道理的。時至今日,我們的大腦仍在做這件事來避免我們受到傷害。當主管要團隊「有話直說」,你的大腦叫你讓人資部的吉姆先說,你再依照他的說法擬定你的答覆。
我們的大腦也天生傾向拖延,不過原因沒有「讓這個人活著」那麼高尚。那是因為我們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大腦的愉悅中心─哇,來玩吧!)比我們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大腦做計畫的部分)強大得多,通常會贏。任務可以等明天再說。

※快訊:拖延(procrastinate)這個詞源自拉丁文的「crastina」,字面意義就是「明天」。

◎迅速反應不等於答應
在成為一個迅速反應者的路上,有許多關於演化及神經科學的事情值得學習和拋棄。不過記得這點很重要:迅速反應不代表凡事都說「好」。它的意思是分辨(要快!)什麼需要立即反應,什麼不需要。
新創的世界有句警語:慎防搗亂偽裝成機會。你可能得受過扎實訓練,外加一些嘗試錯誤才能明白搗亂和機會之間的差異,但只要勤加練習,你一定會進步的。我會在這一章的尾聲,給你一些分辨搗亂與機會的秘訣。

◎冒點風險是值得的(通常啦)
我跑步。說得更精確些,我慢跑。我慢跑的理由稀鬆平常:清理我的腦袋、提振我的活力,而我從未遇過哪種健身技巧,是我不想帶出去試一試的。這些年來,我發現最能預測我當天會不會真的出門跑步的指標,是我有沒有在得到第一次機會時就去跑。若我告訴自己晚點再跑,「晚點」大概就不會來了。我會坐下來,開始瀏覽社群媒體,這下就完了:我又在邊緣系統「勝」的欄位打勾了。
能夠叫邊緣系統安靜下來─就算它謊稱工作做完就會去跑步,懇求你去茶水間看看有沒有甜甜圈─現在就去做你之後八成不會去做的事,是獨角獸最好的選擇,和最優良的習慣。
當我們看到一個我們認為對我們有利的機會而備感興奮,就會產生趕快行動的衝動。在這個例子裡,不需要等人資部的吉姆先當烈士!這樣的情況你遇過幾次?你在某間店愛上某件商品。也許是你知道跟你是天作之合的那雙鞋;也許是你找了一輩子的那支錶;也許是最新款、桿身是日本藤倉製造的高拉球桿,你百分之百確定那能助你在退休後打進長春巡迴賽。那件商品是什麼無關緊要。你愛它,你要它,你今天就要買。你交出你的信用卡,叫店員把它包起來。然後店員讓你心碎了:你正在看的商品只作展示用。本店沒有存貨了。你得等兩、三天,貨才能調過來。現在他們是要先幫你刷卡,等貨到時再打電話給你嗎?
不了。魔咒早已破除,前額葉皮質已經帶著所有「買它不是好主意」的理由介入了。那件商品已失去魅力,突然間,這天又是個平凡的星期六,平凡的購物日了。你的邊緣系統建議你,還是去吃Cinnabon吧。

◎其他時間都不像現在
業務員比誰都清楚反應時間有多重要。如果你現在不能為客戶效勞,就不用多費心機了。統計數據支持這點。二○二一年一項研究檢視了超過五百七十萬名潛在客戶,判定其中哪些最可能轉變成客戶。答案:銷售人員在五分鐘內回應的潛在客戶。如果那些潛在客戶沒有在五分鐘內獲得關照,他們變成客戶的機會就會暴跌八倍。
只要五分鐘,你就很可能錯失許多潛在營收。這讓你蹙眉了,對吧?好消息是,我們都知道如何避免這種營收出走。但令人吃驚的消息是,很少人真的會採取行動。但不是你,不再是你,因為:你會變成迅速反應者。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