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

Come Closer: On Love and Self-protection

  • 作者:伊麗絲‧桑德
  • 譯者:梁若瑜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8/27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6782-0-9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16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理/心靈勵志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明明在乎你,卻不敢靠近你?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揭開我們內心不願面對的恐懼!


因為怕受傷,我們在心裡築了一道牆。
然而隔離了痛苦,卻也讓我們離現實越來越遠。
唯有拿掉「自我保護」的偽裝,選擇做自己,
我們才能與他人達成真正的交流。


害怕失去,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認為自己可以扮演公主,將可憐的青蛙王子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夢想完美的對象,堅持要找到百分之百對的人?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
只要男友跟別人相處,就會哭泣、生氣讓對方覺得愧疚?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孤單,並且無法擁有真誠的親密關係呢?這是因為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利用「自我保護」來欺騙自己,在感情中扯自己後腿。
所謂「自我保護」,就是指一切用來避免自己和內在或外在的現實靠得太近的行為,包括迴避眼神、轉移注意力、情感投射、自我麻醉、視而不見、過度樂觀……等等。
有時自我保護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無法承受的心理創傷,但如果自我保護無意識地擅自作主,就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響。就像許多人為了逃避對親密感、悲傷與失去控制的恐懼,使得婚姻淪為一種「交換關係」,只是彼此交換需求,卻缺乏精神層面上的緊密交流。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在本書中便透過具體案例,告訴我們如何辨識和克服那些負面的自我保護行為,一步步引導我們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渴望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只有當我們願意脫下臉上的偽裝,展露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律師娘】林靜如、【心理學作家】海苔熊、【諮商心理師】、張璇 專業推薦!

閱讀《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仔細地、好好地、真誠地自我檢視,過往自己如何使用這些自我保護策略。點醒了我們終究還是得要真誠面對內在的自己,更清楚地關注自己內在的需求、想法、感受、經驗,以及與周遭他人的親密關係。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
──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推薦序──誰傷害了你?
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
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我只是假裝不在乎》,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
原來我們碰到善用「自我保護策略」的高手,他們從童年學來的求生技巧,常以轉移情境、轉移話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造成旁人心靈受傷而不自知。
書中有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媽媽怪罪子女碰到問題不找她傾訴,子女勇敢說出真心話──每回求助,媽媽總是轉移話題,切斷內在真實的感受,假裝不在乎,讓子女得不到撫慰和支持。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很多,有的人感受不到愛的渴望、有的人一再愛上脆弱的男人,有的人把父母理想化(認同施暴者),有的人不斷地和自己作對,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同時心生警覺。
我需要加深靈敏度來自我察覺,誠如作者提醒的「第一步要關注自己,回顧反省我們自己人生中的策略,檢視該策略是否有助於開拓我們的人生」,千萬別犯了書中所說的「戴著社交的面具」,或活在「偽感受」裡,或過著「捏造的自己」的人生。
「是誰傷害了你?」
每當我們心理不舒服,甚至痛哭不已,書裡專業的分析和豐富的案例都將令我們破涕而笑,明白是碰到「自我保護策略」的人,他們或許是故意,或許是不自覺,但是都傷害不了我們,因為從書中的學習,我們將一眼看穿,全身而退。恭喜我們,繼續成長吧!
推薦序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一個人,面對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或壓力事件。當心理上,一時無法面對、不知所措或招架不住。適時地選擇逃避、否認或轉移,讓自己與橫在眼前的人事物,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像是為自己易脆的心,裝置了安全氣囊、貼上了保護膠膜,讓自己免於受傷。
我們都有一種免於讓自己受傷的心理機制。自我保護策略的浮現,讓我們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好過些,舒坦些。匈牙利諺語「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階段性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地調適與因應。這一切的作為,很是自然。
但是,無論有無意識地使用自我保護策略,如果不適時停下來檢視、修正、微調這些策略,是很容易讓我們離內在真正的自我越來越遠,「我到底是誰?」自我面貌越來越模糊。
閱讀《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仔細地、好好地、真誠地自我檢視,過往自己如何使用這些自我保護策略。點醒了我們終究還是得要真誠面對內在的自己,更清楚地關注自己內在的需求、想法、感受、經驗,以及與周遭他人的親密關係。
也許,解析了自我保護策略,漸漸地淡化自我保護色彩,讓你赫然發現自己竟與原先既定的、預設的、想像的、理想的模樣,出現了極大的反差。卻也讓我們擺脫了,想要成為一個「很好的人」的執著,而能夠真真實實地活出自己。

關於作者
伊麗絲.桑德Ilse Sand

丹麥知名心理諮商師。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以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為研究主題,這兩位學者對於她的人生、職涯以及寫作也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在成為心理諮商師之前,她曾在丹麥國家教會擔任教區牧師長達十一年之久,為了能夠更深入地幫助他人,於是她開始接受完形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精神動力治療法等各種心理治療專業訓練。

目前是丹麥心理治療協會會員,從事心理諮商、諮商督導、講師培訓等工作。另著有《高敏感是種天賦》、《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我只是假裝不在乎》等書。
內容試閱
前言


為什麼我們並非人人皆和別人共享充滿活力和關愛的人際關係呢?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人孤單過活,或人際關係中缺乏親密感和對彼此的真誠關心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我們利用自我保護策略來欺騙自己和在愛之中扯自己後腿。
任何從事心理治療的人一定都對自我保護策略不陌生,案主運用各種策略以疏離其他人、以逃避正視自己的人生,或以壓抑自己內在的感受、想法、知識或欲望。
多年下來,這些策略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佛洛伊德稱之為「防衛機制」(英文defence mechanisms,德文abwerf),認知治療法常談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概念,有時所指的是相同的事情。
就連比佛洛伊德早了半個世紀提出理論的齊克果,也曾注意到這種現象。他寫道,人類有一種特異本領,會自己混淆自己的知識(Kierkegaard 1989)。至於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齊克果並未深究,如今我們對個中緣由瞭解得更多了。

我們有時會利用手段來混淆其實再明顯不過的事情,或利用它們來疏離別人和我們的內在自我,我把這些手段稱作「自我保護策略」。我的「自我保護策略」泛指人類一切(有意識,或大多時候是無意識地)用來避免和其他人或自己內外在現實貼得太近的行為。
自我保護所牽涉到的,也可能包括戒菸,或在海上穿上救生衣。不過,我在本書想探討的自我保護策略,是我們用來讓自己與現實生活疏離的策略。有時候,這麼做可能是有好處的;有時候,則可能演變成問題。
你的感受變得令你無法招架時,如果自我保護能讓你遠離這些感受,那麼自我保護是好事。但要是自我保護策略變得僵化不知變通,且被允許(全然或只是局部地)無意識地擅自作主,那麼這相同的策略也可能演變成一大問題。
和內在自我的距離拉開到超出合理範圍時,我們的生活品質和活力都會受到影響,而我們要是和真實生活現況的距離太過遙遠,便無法看清生活現況,在生活中也會越來越不知所措。

譬如有一種自我保護策略是,運用你的想像力重新塑造外在現實,好讓你在看待你自己、別人或你的機會時,會把他們看得比實際上更好或更糟。另一種比較具體的例子是,你的呼吸不夠深,以至於無法真正感受到自己。
過去遭遇到艱難情境時,自我保護策略曾經成了巧妙的解決之道。如果你在童年時期曾不得不想出很多自我保護策略,長大成人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被自我保護團團包裹,根本無法和自己或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而且這麼一來,你便錯過了溫暖人際互動所可能喚起的內在綻放。
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激發身為讀者的你檢視……more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