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麼張牙舞爪地對待彼此?
我當時只是需要關心
「我不會再見爸爸了,這樣比邊恨死他邊過活還好不是嗎?」
尚未擺脫稚氣的二十出頭青年尚旭說出了這句讓人倍感衝擊的話語,看起來像是平靜無波地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且過著平凡生活的他,卻懷著對父親以及其他家人的憤怒。尚旭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常積極活潑的性格,但卻出乎意料地連一個好朋友都沒有,既不能將心裡話坦誠相告,也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深厚聯繫, 雖然心裡很辛苦,但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尚旭很勉強地向我吐露了他的家庭故事。
尚旭的妹妹在小時候因為意外的關係而成了殘障人士,自從那之後父母就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照顧女兒這件事上,在尚旭有需要的時候,父母連一次都沒有守護在尚旭的身邊過,連小學的入學典禮都因為妹妹的關係,是尚旭自己一個人獨自參加的,尚旭為了想得到父母的關心而偷了朋友的錢,儘管當時是抱持著想要受到父母關注的心情而這麼做的,但尚旭得到的卻是「連你也要這麼讓人操心的話是要我怎麼辦才好!」的訓斥以及父親嚴厲的體罰。
父親的體罰並不是尚旭想要的「關愛」,尚旭因為太過埋怨和討厭獨占了父母的妹妹,在忍無可忍之下緊緊掐住了妹妹的脖子,最後被看到這一幕的父親打個半死。尚旭的心願是趕快賺錢然後離開父親,更準確來說,是想要擺脫這個令他感到厭煩的家庭。從未被家人好好接納過的尚旭,與世界也築起一道厚實的牆。
離開家人的話,就能夠從心靈的痛苦中解脫嗎?
我問尚旭:
「離開家人的話就能從父親那裡解脫嗎?」
「能!這是當然的啊。」
聽到這個充滿確信的答案讓我感到很心痛,古云「去者日以疏」,意味著眼不見,心境上也會逐漸疏離,尚旭的情況也能適用嗎?如果真的能如此的話那該有多好呢?
從家人那裡受到的傷害會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留下疤痕,並不會因為沒看見就輕易消失,就算因為害怕、因為討厭而迴避,還是會執拗地留下影響,我們的生活、思考方式、人際關係等,所有的面向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的自尊感會因為傷痛而逐漸降低,而降低的自尊感又會讓我們無法走向世界,如此一來這種惡性循環就會持續下去。如果因為家人而受到傷害,請不要迴避,應該要面對它,即使痛苦也要正面迎擊才行。
特別像尚旭是位男性,父親的角色顯得更為重要,精神醫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書中提到,「在家庭生活中,父親這個角色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母親,儘管在人生初期,子女與父親的關係不比母親來得親密,但父親的影響力會在之後才顯現出其重要性」。
我認為對尚旭來說,比起離開父親身邊,更重要的是讓他的心從父親那裡獲得解脫,所以我建議尚旭和父親進行「溝通」,雖然尚旭一開始很激動,但在經過勸說之後還是答應了。
第一次的溝通是發送文字訊息,他傳送了「爸爸,祝您用餐愉快。兒子尚旭敬上。」,結果,沒有回覆。就這樣一週發送兩次短信,在經過一個月之後終於有了第一個回覆。 「好。」就沒了。
尚旭對爸爸會回信感到非常新奇和高興。他進一步升級了訊息內容,發送了「爸爸,謝謝您這段時間來的養育之恩。」沒有回覆。尚旭對於父親毫無反應而感到沮喪,我鼓勵他,並勸說他要持續發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