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事實上,施與受的人際互動原則與成功之間的關聯非常明顯。如果我請你猜誰最難成功,在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者之中,你會猜誰呢?
這三者在專業場域中各有優劣勢,但其中一種已證實比其他兩種更容易吃虧。看完大衛.霍尼克的故事,你或許會猜給予者最容易失敗──而你猜得也沒錯。研究指出,給予者確實屈居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學者研究各大行業,發現吃虧的經常是給予者,因為他們扶別人一把,過程中卻犧牲了自己成功的機會。
例如在工程圈裡,生產力和效率最低的工程師往往都是給予者。有份研究針對加州的一百六十多位專業工程師進行調查,研究團隊請受試者評估同事貢獻和受惠的程度,結果發現工作表現最差的工程師確實是給予比索取多的人,這些員工在公司裡完成的工作項目、技術報告和製圖最少,而犯下的錯、拖延的時間和浪費的金錢最多;這些給予者為了幫助別人付出更多心力,因此無法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
醫學院裡也有類似的情形。一份比利時研究針對六百多位醫學院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成績吊車尾的學生較常回答「我樂於助人」、「我替他人的需求設想」,這些給予者多花心力幫忙同學溫書、分享自己所學,讓別人得以追上他們,因此其他同學的考試成績自然比較好。而業務員的狀況也相去無幾:我曾率領團隊研究一群北卡羅萊納州的業務員,我們比較索取者、互利者和給予者,結果發現前兩者的年銷售額整整比給予者多了二.五倍,因為給予型的業務員會替顧客著想,往往不願強力推銷。
這樣看來,各行各業的給予者都太關心、太信任別人,總是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甚至有研究比較給予者和索取者,發現給予者的平均收入比索取者低了百分之十四,且成為犯罪受害者的風險是索取者的兩倍,此外給予者被認為其權勢和主導權比索取者低了百分之二十二。
好了,如果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多是給予者,那高居頂端的又是誰呢,是索取者或互利者?
兩者皆非。我觀察研究資料,發現一個驚人現象: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
前面提到低生產力的工程師多是給予者,然而我們再看看調查結果,會發現生產力最高的人也是給予者。上述研究的加州工程師中,工作成果被評為質量俱佳的工程師都是一直樂於貢獻且不求回報的人。換言之,表現最差和最好的人都是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多是中庸之流。
而且這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前述的醫學院研究指出成績差的學生通常給予者特質特別鮮明,然而表現最好的學生也是如此,給予型醫學院學生的成績整整高出平均百分之十一。甚至業務員的世界也不例外,儘管我發現低生產力業務員的給予者指標比表現一般的同事高出百分之二十五,但業績最好的業務員卻也是如此;頂尖的業務員都是給予者,而這些超級業務員的年度業績平均比索取者和互利者高出百分之五十。給予者同時占據了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和頂層,只要在各行各業中觀察人際互動模式和成就間的關聯,你會發現雖然輸家多是給予者,但贏家也都是給予者。
猜猜看,大衛.霍尼克最後成了輸家或贏家?
丹尼.夏德爾跟另一位投資人簽約後,心裡有揮之不去的陰霾。他心想:「我們剛完成一樁大事,該好好慶祝才對,為什麼我心裡沒那麼開心呢?跟現在這個股東簽約我很高興,他聰明、能力強,但錯過了霍尼克我卻很惋惜。」夏德爾希望能想辦法跟霍尼克合作,但有個潛藏的問題,那就是如果邀霍尼克加入,夏德爾和領投投資人的持股比例將會降低,所有權會變小。
最後夏德爾認為他個人願意付出這點代價,因此在募資結束前邀霍尼克來投資公司,霍尼克也答應了,因此取得公司的部分所有權。霍尼克加入了公司董事會後,夏德爾發現霍尼克其實很有魄力,常給他營運策略上的建議。他說:「我看見霍尼克的另一面,原來他很有才幹,只是藏在和藹的笑臉下。」夏德爾的新創公司起步不錯,一部分也多虧霍尼克的建議。夏德爾的公司名叫「方便付」(PayNearMe),經營的業務內容是讓沒有銀行帳戶和信用卡的美國人在網路上購物時使用條碼或卡片結帳,然後再到一些合作的實體店面付現金,例如7-Eleven或灰狗巴士站等。「方便付」初成立的一年半,每個月都以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速度成長,而霍尼克成了股東,自然也分到一杯羹。
此外霍尼克也把夏德爾加進了他的推薦人名單,而這位推薦人或許比這筆生意本身更有價值。之後每當有創業家打電話詢問霍尼克的評價,夏德爾總回答:「你可能會覺得霍尼克只是人滿好的,但他其實很有料,非常棒──做事拚,膽量也夠,會指出你哪裡做不好,同時又很支持你。還有,他回應的速度非常快,能做到這點的投資人最了不起,你不管什麼時候找霍尼克,無論大事小事、白天晚上,他一定很快回你。」
霍尼克得到的報酬不只有「方便付」這筆案子。夏德爾實際與霍尼克共事後,開始欣賞霍尼克的真心付出,他看出霍尼克永遠把創業家的利益擺第一,因此開始撮合霍尼克和其他創業家。例如某次夏德爾跟線上法律服務公司「火箭律師」的執行長見面,他便向那位執行長推薦霍尼克當投資人,而雖然當時那位執行長已跟另一位投資人簽約,但最後霍尼克仍贏得這樁投資案。
雖然大衛.霍尼克知道當給予者有不少缺點,但他認為樂於付出正是他在創投業成功的關鍵。霍尼克估計,多數創投業者捧出投資條件清單後,成功簽下案子的比例大約是將近百分之五十。他解釋:「如果你想簽的投資案可以拿下一半,就已經是業界中表現很好的了。」然而霍尼克在十一年的創投生涯中遞出二十八份投資條件清單,其中有二十五位創業家都跟他簽了約,拒絕他投資的包含夏德爾共只有三人,換句話說,高達百分之八十九的創業家都欣然接受他的資金。而且多虧有霍尼克的資金和專業建議,接受他投資的企業有頗多成功案例,例如其中有一家公司的總市值在美股二○一二年第一個交易日時甚至突破三十億美元,其他接受投資的公司也有不少被谷歌、甲骨文、特瑪捷、巨獸等大企業買下。
當然,霍尼克之所以能跟丹尼.夏德爾合作,一方面是因為努力和才幹,一方面是他看女兒比賽時幸運站對了地方,然而其實他與人往來的互動模式才是他打勝仗的關鍵。而且更棒的是,贏家不只有他一人,夏德爾也贏了,另外夏德爾陸續介紹的那些新創公司也都贏了,換言之,霍尼克不吝當個給予者,結果同時替自己和他人創造了價值,利人又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