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失敗是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自己先後考上國內最熱門的第三類組醫科、以及第一類組法律研究所,橫跨兩大領域,對很多人來說很不可思議,結果顯然是成功的,但是過程也有失敗。我覺得失敗和認識自己有著不可分的關連。
我記得當我考上法律系研究所之後,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去唸排名更前面的大學法律系?我笑著說,我念的這所學校也很棒,事實上,每一所學校的法研所對我來說都很棒。為什麼?因為我自己並不是法律本科系出身的,當時的法律程度和底子本來就不能和別人相比,所以任何一個學校的老師對我來說都很厲害,每一位老師來指導我都綽綽有餘。這是我的認識自己。
當時學醫的我根本沒有法律的底子,法研所的同學中,大概沒有人程度比我更差的。這麼地認識自己之後,我就知道我必須花費更多心思把過去別人在大學裡讀的東西都補起來,我開始走向從零到有的路途。
我讀法律研究所時,學生分類為四組,甲、乙兩組是一般法律系的同學,丁組是律師、法官以及已經有法律實務經驗的同學,丙組是像我這種非法律系出身的人。記得第一次律師考試的時候,每科只考四題申論題,一題二十五分,甲、乙組同學一題可以得二十分,我把考卷寫滿了卻只拿到三分,這是我的失敗了,但是事情就此結束嗎?沒這回事!
我拿著考卷給同學看,請教他:『為何我把法條全都寫出來了,但卻沒得到分數?問題出在哪裡呢?』結果同學告訴我:『答題方式不對。』並且指導我該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這是我因為失敗而認識的自己──『不懂正確答題方式』的自己,就針對這個部分加強。
之後為了要考上律師,我知道不能只有埋頭苦讀、閉門造車,我還要更積極請教甲、乙組以及丁組的同學怎麼讀、讀些什麼,而甲、乙組以及丁組的同學亦熱心指導我,還開書單給我,讓我抓到重點和方向。
年紀一大把的我,並不因為考不好而氣餒或覺得面子掛不住,反而把成績不好當成與老師與同學請教互動的機會,把成績不好當成審視法律基礎與強化法律基礎的途徑。
失敗只是一個過程,如果藉由失敗認識了自己的缺點,加強改進,它就是更強大的學習動力。我在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入學就讀法研所,開始學習法律,八十九學年度因為醫院事務太忙還休學一年,民國九十一年就考上律師,進步神速,這些全都是因為我在失敗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是我有特別好的頭腦。
每一位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到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就如同家長自己也是。我覺得做父母的可以試著去想像自己在學習上遭遇過的困難,同理孩子的心情,把他們學習上的困難當作一種磨練、認識自己的過程,就比較不容易給孩子過度的成功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