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比彼此瞭解更重要的事
「直木賞」名家/角田光代
水島悟任職於設計公司內的部門,是專門負責工業設計的研究所。他獨自住在三田的公寓,下班之後,經常和從高中就認識的老朋友一起喝酒,假日時去崎玉縣的養老院探望母親。雖然他的職業、住處、日常生活都和時下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卻無法適應時下的「方便」和「流行」,也在私生活中極力排斥這些要素。他雖然住在都心,卻喜歡去由一家三口經營的傳統食堂,和朋友去吃飯時也是去廣尾的串烤店。做設計工作時,也不使用電腦,而是喜歡手工作業,但他並不是完全拒絕電腦和手機這些現代化的工具,他相信的是類比訊號式的事物,而不是數位化的事物。
悟在廣尾的一家咖啡店認識了一個名叫美紀的女生,因為某個契機,兩個人很自然地聊了起來,然後有了一個約定,但並不是束縛對方的約定。而且他們在聊天時決定不交換手機號碼和電子郵件信箱,所以是在彼此不聯絡這個條件基礎上的約定。
他們這樣的決定到底是很莫名其妙,還是也很正常,我相信不同年齡層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在想要和誰聯絡時,隨時可以用手機聯絡的世代眼中,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很矛盾、很異樣。明明想要親近,卻拒絕親近彼此,這簡直太矛盾了。
但是,對長大成人之後,手機才開始普及的世代來說,應該並不覺得他們的關係太奇怪。包括我在內的世代,在年輕時並沒有這樣的通訊方式,如果男(女)朋友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出現,就只能枯等好幾個小時,或者掉頭離開。雖然有市內電話,但即使在家也可以假裝不在,和不喜歡的人漸行漸遠,讓彼此的關係自然滅亡比現在簡單多了,但反過來說,和想見的人見面也比現在辛苦多了。所以,對屬於老一輩的我來說,完全不覺得他們的約定有任何異樣或是匪夷所思,只是覺得他們雙方都應該有各自的原因想要相信命運。在沒有手機的時代,能夠持續見到想見的人是命運的安排;即使沒有約定,也能夠巧遇更是命運的安排;只要雙方有相同的心意,努力想要見到對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是小小的奇蹟。
在介紹這本小說時,我多次使用了「相信」這兩個字,我認為這兩個字充分代表了悟這個人物。相信還是不相信?這是他人生的標尺和基準,他無法相信的事物即使合理也是虛假,他相信的事物即使沒有實體,亦是真實。
在他的世界中,最真實的當然就是母親。對沒有父親的悟來說,母親就像是觀音菩薩,他對母親的感情近似信仰。就好像信仰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他對母親的思慕也無法滿足。因為他渴求的並不是母親的愛,而是如何回報母親的愛。他感受到的母愛太偉大,所以覺得始終無以回報。他一直為這件事痛苦不已,對悟來說,這就是他愛的方式,不是渴求愛,也不是給予愛,而是相信和回報他所相信的對象,這種態度正是他愛的方式。
這部小說和「普通的」戀愛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完全沒有描寫到美紀這個女生的內心世界。讀者完全不瞭解美紀的想法,以及她對悟的感受,但是,正因為這樣,她和悟之間既沒有令人焦急的摩擦和衝突,也沒有誤會或是自以為瞭解對方,更沒有詞不達意,或是用無謂的言語傷害對方的情況發生。他們之間所存在的不是感情,而是命運,是也許比起戀愛,比起性,悟更相信的命運。這是他們不透過手機,能夠維持這段關係的唯一方法。
這本書的書腰上說這是一本戀愛小說(日文版),以分類來說,這的確很正確,但我很想將這部作品稱為求道小說。比起彼此瞭解,更重視相信;希望能夠為他人奉獻,而不是別人為自己奉獻;比起接受,更想要報答。悟的愛的方式讓我有這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