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診療室

  • 作者:吳佳儀/李明濱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12/02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3608-8-3
  • 系列:真健康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健康養生/心理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前言


四十年前,在精神科還不普及的年代,選擇精神科為終身職志,往往會被親友質疑:「唸了那麼久的醫學院,為何不當一名可以救人一命的醫師呢?」

事實上,如果不好好治療的話,憂鬱症也是會致命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其中85%都跟憂鬱症有關。而只要有一個人自殺,平均會有六個家屬因此遭受身心創傷,憂鬱症衍生的後果不容小覷。

有個朋友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精神科瘋子很多嗎?」

「瘋子不多,但是有壓力的人很多。」我說。

「原來精神科也會看壓力喔?」

「對啊,我就是看心理壓力的。所以,離婚有壓力的人會來看我,失眠睡不好也可以來看我,甚至中風也可以來看我!」簡單的短短幾句話,就足以讓一般人了解精神科沒什麼可怕;不只是精神疾患,連常見的睡眠問題、壓力問題,也都在精神科診療的範疇之中。

在引發憂鬱症的原因之中,壓力並非最直接的唯一因素,不過,卻常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世界各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患者可能有憂鬱症狀。在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並不亞於世界各國,但令人擔憂的是,僅有約20%的患者會求助精神科,呈現「高盛行率、低就診率」的現象。很多人寧願到其他科看診,也不願踏進精神科的大門,擔心承受旁人的異樣眼光。他們深受憂鬱情緒所苦,卻害怕被視為軟弱、抗壓性低、不夠堅強,因而羞於求助他人,或一味壓抑情緒,這也是憂鬱症就診率無法提升的一個常見原因*。

哭泣不代表軟弱,憂鬱也並非不懂調適壓力,當我們因情緒問題而感覺痛苦時,很可能就是身體所發出的一個警訊、一個求救訊號,在告訴大腦:這座人體工廠有某個部門出現問題,必須加以檢測或維修了。



看對科,才能對症下藥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感覺憂鬱」確實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並不代表真的是憂鬱症。一個人會有憂鬱的情緒、行為等症狀是正常的,例如失戀或有工作壓力時,一定會有心情不好、提不起勁的感覺,不過還不到「生病」的程度。憂鬱「症」是一種病,會造成生活功能障礙,除了讓人不快樂,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之外,還會合併激動、不安、焦慮、失眠等狀況。此外,人類的身、心是合一的,大腦會將其整合在一起,所以憂鬱症也可能引起諸多身體不適症狀,例如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心悸、腸胃蠕動差、便秘、全身無力及痠痛等情況。憂鬱症除了造成生理功能障礙之外,胃口也會發生變化,有些人會厭食、吃不下飯,但也可能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有些憂鬱症嚴重的病患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大腦的認知部分產生了負面想法。

憂鬱症是一個症候群,擁有很多症狀同時出現的特性;正因為如此,精神科醫師在確認診斷前,都會先排除病人的憂鬱是否為身體疾病、腦功能障礙,或其他原因造成。有時某些藥物,如治療腸胃問題的用藥,也可能吃了坐立不安導致憂鬱。

由於憂鬱症表現出來的樣貌是多樣化的,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不舒服的情況,因此憂鬱症病患可能四處看病,每科都去掛號,逛遍了各家醫院卻找不到病因,病情自然也沒有辦法獲得改善。當他們處於憂鬱、絕望的情緒之下,當下可能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此時更需要周圍的人協助。親友的支持對憂鬱症病患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必須發揮同理心,多傾聽、多陪伴,並且陪伴他們就醫。

憂鬱症表示病患的生理及心理都生病了,此時需要勇於面對它,才知道如何走出來。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認識它。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憂鬱症,只要及早接受專業治療,都有痊癒的機會。這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希望讓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知。

◎有關去汙名化之網路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8psBAYy1Q

很多時候,只要早點求助醫療的資源,或是身邊的人多付出一分注意,憂鬱症患者的命運就可以得到改變。這也是我們一直呼籲的,憂鬱症越早發現、越早就醫越好,不但痊癒的機會高,病患也有更多機會及早回歸生活常軌,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你今天憂鬱嗎?


大家看過《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部動畫電影嗎?它以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人類大腦中的五種情緒。其中,戴著大眼鏡的憂憂(Sadness),總是低眉垂頭,一臉憂愁。她不但沒什麼自信,想法總是很悲觀,遇到令人沮喪的事,還會提不起勁來、連動也不想動。

憂憂的言行舉止,就是處於憂鬱情緒時會出現的狀況:心情低落、沮喪、感到悲傷,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忍不住哭泣。

舉凡是人,都會有憂鬱的情緒,例如上班族的「週一症候群」,許多人到了週日晚上就悶悶不樂,但是當引發憂鬱的原因或事件不再存在,憂鬱症狀便可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憂鬱情緒一直持續下去,甚至長達數週或數個月,並且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與干擾,這時就要思考,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情緒低落,而是罹患了「憂鬱症」。



檢視憂鬱症的九大症狀


要確診憂鬱症,無法只靠單一症狀判定;一般來說,需要符合下列九大症狀中的五項以上:

1、在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感到難過。

2、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

3、體重減輕(在非節食時)或體重增加。

4、睡得太多或太少,或是過早醒來。

5、總是覺得疲累和虛弱。

6、缺乏自我價值感、有罪惡感或無望感。

7、常常易怒和坐立不安。

8、在集中注意力、作決定或記憶事物方面有困難。

9、反覆出現想死和自殺的想法。

一旦出現五項以上症狀,並且狀況持續至少兩週,經由專業醫師的診療與會談後,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此外,憂鬱症還有一項特性,就是出現「不同區域的身體疼痛」,它們看似與憂鬱情緒毫無關聯,但在臨床上的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憂鬱症會以莫名的身體疼痛來表現;尤其當病人同時有其他身體疾病時,憂鬱症也比較不容易診斷出來。

有的病人因為全身不舒服、痠痛或疼痛,去醫院做檢查,卻始終找不出原因,直到與精神科醫師談過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憂鬱症作祟。當病患最終得知自己罹患的是憂鬱症,並非什麼怪病時,反而能夠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坦然去面對。

醫師在診斷憂鬱症時還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對於病患的生活,是否已經造成了「功能損害」?例如:臥床不起、常常無法出門去上班上學,因而影響工作或課業表現,甚至到了被公司開除、被學校退學的程度,這樣就已是嚴重的功能損害。

當日常生活不能正常運作,病人會感到困擾和痛苦,若沒有及時處置,往往會加速病況惡化,嚴重者可能走上自殺一途。憂鬱症病患一直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如果身邊有人出現憂鬱症狀,不妨多留心、給予關懷,並且適時地提供幫助,避免憾事發生。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