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二十一世紀重讀《資治通鑑》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
中國歷史上有幾部史書成為經典,像《史記》和《漢書》,不僅是治史者需要讀,坊間也都一直出版「重讀」的書籍,或是找個名家教你讀。經典就是要反覆讀,而且不同時代讀,會咀嚼出不同的意義,《資治通鑑》也是這樣一本書。
《史記》和《漢書》都是紀傳體,以人物作為記述的主體,後來也影響了中國正統史書的寫作方式。《資治通鑑》則不同,是編年體,以事件作為記述的主體,由北宋的司馬光所寫。司馬光當時所憑藉的仍然是紀傳體的十七史來寫《資治通鑑》,為什麼還要多寫一套編年體的史書呢?因為他想要讓皇帝施政時可以參考,並且提供借鑒,以垂後世。
編年體的好處在於透過時代的選取,將史料編排後,呈現出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資治通鑑》始於戰國時代的「三家分晉」,一直寫到公元九五九年「陳橋兵變」的前一年,共一三六二年。司馬光花了畢生的心血撰寫《資治通鑑》,一開始自己寫,但完成了前八卷後,獻給宋英宗,英宗讀完後,大為讚賞,以國家的力量幫助司馬光完成,不少歷史文獻都說《資治通鑑》花了十九年的時間寫完,但加上準備的時間其實不止,司馬光除了是宋代的名相,讓他得以不朽的就是留下《資治通鑑》這部巨著。
如此皇皇巨著,對於一般人而言閱讀上相當吃力,因為缺乏文言文的基礎,也不了解歷史背景。以往有些文史工作者講《通鑑》,像台灣早期有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鑑》,中國學者王仲犖寫過《資治通鑑選》,台灣清華大學的榮譽教授張元也選了《資治通鑑》中的幾篇加以闡述其獨特的觀點。相較於《史記》、《三國》或是諸子百家,很多名家都寫過白話版,《資治通鑑》沒有太多人講,的確,時間跨距如此大,涵蓋無數史事的書的確不好講。
中國近來興起傳統經典的熱潮,不少人用影片的方式在網路上開講,收視率表現都不錯,谷園從傳統經典中演繹「中國式勵志」的理念,在愛奇藝上的脫口秀《谷園講通鑑》將近兩年,曾經有超過百萬人收看,讓傳統經典得到新生命。收看的不只是中、老年人,在年輕人中也有不少粉絲,主要是谷園能從《通鑑》中找到符合當下情境的人、事、物,並且點出其中勵志和雋永的智慧,用平易近人的口吻,賦予《通鑑》當下的意義。
《資治通鑑》不容易讀,所以要慢慢讀,透過谷園的講解,這本《這才是戰國》從三家分晉開始講起,析論戰國七雄的此消彼長,說道蘇秦和張儀兩位弄潮兒如何從底層爬起,玩弄戰國局勢於掌心中,從各國的變法看秦國如何崛起,了解戰國個個名將的下場,最後講到秦國何以統一天下,並且放眼世界,說出熟悉戰國的歷史對於現下世界的局勢能有什麼借鑑的意義,讓古典與現實不斷地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