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大家都去追隨釋迦牟尼佛,
成為佛教徒,修習佛法;
我有意地不談禪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語。
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與其他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
這位印度王子,到底說了甚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
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
他到底說了甚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
從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Bodh Gaya)?
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甚麼不同?
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
而我在此試圖將這些艱深的概念,
以我所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
中文再版序
藉由指出「不是」的道路,企圖來顯示出「是」的道路
有一種說法,說佛陀並非是有甚麼要教導因而開示佛法,而主要是由於悲心之故,才轉法輪。諸如「二諦」、「四聖諦」或「四法印」等,都是佛陀基於必要所發明的語彙。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在證得正覺的當下所宣說的:佛陀說,他證得了深奧、寂靜、光明、燦爛、無暇、無造作的真諦;然而,此真諦無法言說,因而無法聽聞,因此,他不說法。所以,要定義你是否佛教徒,這個責任就落在那些具有二元心意的人,也就是那些認為自己應該追隨一條真實而可行的法道之人。
本書計畫再版之初,我本來想要修改原書中的一些例子或比喻,做一些微小的修訂。但是,整體來說,我並沒有太多想要加的東西。
許多讀者都認為書中的某些論點很難下嚥,譬如:「一切情緒皆苦」。但事實上,我很滿意這樣的結果。讀者的這種反應,讓我覺得這本書達到了它的目的。例如「愛」或「激勵」這種表面上看似快樂、卻受制於時間的情緒,都是和合而成的現象,因而是不確定的。我想,對這些情緒戳些破洞,能夠讓我們帶來洞見。
假設有人從來沒吃過臭豆腐。你想要跟他解釋臭豆腐的口味、氣味是如何,卻又沒有樣本在手邊可以讓他嚐嚐的話,你可以給他一塊普通的豆腐吃,然後告訴他:「臭豆腐並不是如此。」同樣的,因為佛陀的教法是如此地深奧廣大、無窮無盡,所以很難以一個樣本來說明佛教的法道就該如此。依此思維的脈絡,我在此企圖藉由指出「不是」的道路,來顯示出「是」的道路。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二○一五年七月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