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行:佛法輔導手冊

  • 作者:李堅翔博士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8/18

  • 定價:570元
  • 優惠價:7945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8-216-797-1
  • 系列:代理香港叢書
  • 規格:平裝/280頁/15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宗教學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佛法如何看待人心?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法句經》(第一:雙品)
要學習佛法輔導,首先必須了解佛法如何看待人心。筆者將融合佛學和心理學的元素,嘗試用更簡單的方法來解釋人的心理。
首先,我們要理解並接受一個簡單的道理:人生是痛苦的。這不是悲觀的觀點,而是以最現實和如實的方式看待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出自辛棄疾的諺語,表達了一種看透世事的生活態度,將痛苦的事情豁然接受,有時是面對痛苦的最佳方法。
那麼,痛苦究竟從何而來?在佛學概念中,痛苦源於對「我」這個概念的執着,簡稱為「我執」。我們可以將「我執」想像成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不論這個故事是喜劇、悲劇,或是最複雜的劇情大逆轉,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都相信自己是故事的主角,認為這是「我的故事」。
我們的心與劇情相連,隨着故事的發展產生苦樂,最明顯的便是在別離之時。故事中的親人離世,或是我們面對生命的終結,內心便會油然而生巨大的恐懼:害怕失去、害怕孤獨、害怕生活失去意義,甚至害怕自己從未真正存在過,害怕發現原來「我」甚麼都不是。
事實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着兩種最難面對的情緒:恐懼和孤獨感。恐懼,害怕自己不存在、毫無意義或不重要。隨之而來的是孤獨感,擔心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愛,彷彿躲進了一個黑暗的深淵。
人生從無明而起,出生後,我們習慣性地假設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我」的角度看待所有事物。充滿慾愛的心使我們對生命和存在有着強烈的渴望,同時抗衡着內心的恐懼和孤獨,因此我們執着於身邊的事物,以此來餵養「我」的存在感。
有沒有試過:
很想要別人的認可?
很介意別人的評價?
因為他人的拒絕而傷心?
因為他人的讚許而開心?
這些都是繼續「我」的故事的養分。每一次的因他人評價和外部環境而產生的念頭和情緒,只要內心的「我執」升起黏着它們,它們便會成為內心的一部分去餵養「我」的存在。這樣生活,基本上把自己快樂的操控權給予別人,這也是我們佛學概念中的心隨境轉。更痛苦的是,即使「我的故事」再可怕、再創傷,我們的內心也願意執取去相信這故事就是我的現實。因為內心的恐懼告訴我們,再痛苦的故事、再痛苦的「我」也不會比沒有故事更痛苦,所以我要努力抓緊意圖獲得我們最渴望的安全感。
但,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看透故事的本質,故事的成分不外乎兩個元素:外在環境和內在角度。假設從輪迴而來,因為無明,意識中渴望「我」的存在,加上業力而成為我們一部分身體的特質、內心的傾向,甚至能力。但這些全部都是一些潛在種子,需要我們配合出生的環境才會變成某種結果。其中一個臨床上最常見的例子,是渴望但是求不得父母認可的孩子。在此筆者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