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五十歲的阿愁,第一次見面的第一句說話便跟筆者說:「我的存在就是錯。」這充滿傷痛的話語,來自一個藏着無數未被療癒瘀痕的故事。阿愁媽媽是一個情緒很不穩定的人,稍有不滿便會對阿愁打打罵罵,「你冇用㗎」、「阻鬼住晒」、「以後都唔要你」這些批評和責備充斥着阿愁的童年。
有時候阿愁媽媽發脾氣,這種充滿張力的情緒可以維持一兩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把阿愁趕出鐵閘之外。而大部分時候阿愁根本不知道為何惹怒媽媽,也不知道媽媽會如何傷害她。在這批判性的環境長大,阿愁很自然的產生了一個看法:「我不值得被愛,我的存在就是錯,所有的關係也是危險的,要安全就只能埋藏內心情感的需要。」
阿愁執取在這個故事活了四十多年,但她沒有放棄。她成為了一個出色的社工,幫助了很多邊緣青少年,很多同事和上司也很認可她的表現。可是,執取的意思是抓緊內心的角度而拒絕看到現實:無論有多少的認可和讚美,阿愁始終不能看到自己的好,因為當現實和我們的故事有落差,我們自然地以故事的角度為主,因為這不是普通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我們以為放開「我」的故事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恐慌,所以我們牢牢抓緊。
還記得電視劇《大時代》中的丁蟹嗎?丁蟹的性格極度自我中心,而他的判斷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可是他滿口仁義道德去自我合理化所有喪盡天良的事。比方說,劇情初段他把好朋友方進新打至腦部重創而變成智障,丁蟹不僅沒有悔疚自己的錯誤,還對方進新說:「你今次咁樣呀,都仲能夠呀救得番呢,都算係菩薩慈悲,俾多個做人嘅機會俾你㗎嘞。你以後真係要呀洗心革面,浪子回頭至好呀。」這就是沉醉故事,抗拒、歪曲、不接納現實的經典。
問題是,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是阿愁、也是丁蟹。在每一次痛苦時,其實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執取了「我」的故事。
其中一個圖像化的演繹是可以把「我」構想成不同的層面:
認知過程:執取自我只是執取一瞬間的認知過程,心緊緊抓住念頭,使其具象化。
第二層虛構的我執:心相信第一層虛構的自我是真實的存在,但又不喜歡它,因此創造出不同的自我來抵抗或扭曲第一層虛構的自我觀念。
第一層虛構的我執:心執取一個核心自我觀念,並相信這就是自我,真我。
空:我執的本性就是空性。
筆者再重申一次,「我」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佛教中所信奉的「無我」(anatta)可以簡單理解為「無我執」。作為人類,渴愛與無明使我們的意識產生真實存在的錯覺,因此意識會習慣性地執着於身心的一切,不斷餵養「我」的存在感。
「真實存在的我」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真實存在的我」可以帶來深層的快樂;第二,「真實存在的我」或意識如同靈魂般永恆不滅,超越生死;第三,「真實存在的我」能夠控制生命,而不僅僅受到因緣條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