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行:佛法輔導手冊

  • 作者:李堅翔博士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8/18

  • 定價:570元
  • 優惠價:7945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8-216-797-1
  • 系列:代理香港叢書
  • 規格:平裝/280頁/15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宗教學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二、佛法輔導三絕
筆者總結了在佛法輔導中的臨床經驗,整理出三大要點給佛法輔導員參詳。
1. 所有念頭都是過去的投射
就像陳年電影在電視上播放一樣,這是一種沒有自性的重複。佛法輔導員的責任之一是幫助案主學習觀心,培養與念頭的心靈距離,明白念頭的無自性和無常,從而不避不擾地讓念頭自然生滅。當回到當下時,案主能夠根據當刻的因緣條件,作出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選擇。
2. 所有心理問題都是習慣
我們的心結、創傷和情緒問題,實際上源於我們對思緒和觀點的執着,這些執着最終轉化成行為、語言和思維上的選擇。
因此,我們執着於某些念頭,抗拒某些念頭,相信某些念頭代表「我」,從而不斷陷入痛苦之中。
請大家緊記,千萬不要相信「改不了你的壞習慣」。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慢慢一點點去改。在這過程中,佛法輔導員擔任着重要角色,陪伴、理解和引導案主,尋找最適合他們的方法來培養心靈的綠洲,覺察習氣的影響,從而停止重複的痛苦。
3. 何期自性,本自俱足
心本來是清淨的,而貪、嗔、痴則習慣性地擾亂內心的平靜。當貪、嗔、痴被看清、降伏、放下,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得到或改變任何事情,就能安心自在。佛法輔導的一個要點是幫助案主體驗到,充斥貪嗔痴的心,和沒有貪嗔痴的心,有着甚麼分別、苦的感受有甚麼轉變。
案主能體驗沒有貪嗔痴的心,哪怕只有一瞬間,伴隨無條件的平靜與滿足。這一刻的體驗可以成為案主修行的信心和動力,並在生活中培養,使心能夠柔軟和棲息。
三、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應用在佛法輔導員的個人修行或介入方法也相當有威力。以下是筆者解讀和應用四無量心的一些心得:

一種願眾生得到快樂、脫離痛苦的善意。在筆者的臨床經驗中,輔導的轉折點常常在於一個簡單卻難以實行的卡頓位:一個人是否願意並懂得去愛自己。許多案主的改變都始於願意愛,進而學習讓心變得柔軟,對自己多一點善意。
無奈的是,很多人只懂得對別人好,卻對自己充滿嫌棄和抗拒。佛法輔導員需要懷有慈心,並以這種關係為榜樣,讓案主能夠內化輔導員的善意。這種善意的關係是所有輔導不可或缺的基礎。

願意陪伴與理解眾生的痛苦,甚至感同身受並努力解除他們的痛苦。悲在佛法輔導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的執見,從案主的角度聆聽故事,並從心感受、理解和陪伴他們的苦。
我們不是去批判或責怪,而是帶着謙卑的心去觀察。觀察痛苦的因,觀察可以滅苦的路,觀察案主當下的因緣和狀態,尋找最適合他的修行方式。因此,悲必須伴隨着智慧。

一顆令眾生歡喜的心。我們在痛苦中經常遺忘,原來我也可以快樂。痛苦不能剝奪我們快樂的權利。在任何苦難的環境中,我們總能培養一些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心靈喘息、放鬆身體、感受呼吸的喜悅,甚至做一些令自己滿足的小事情。就像家庭治療中,幫助情侶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快樂的互動,甚至特定的約會時間,「平淡之中找一些特別的日子」,可以對關係帶來正面的影響。
佛法輔導員在輔導過程中,可以和案主進行一些練習、玩小遊戲,甚至禪修的喜悅,幫助案主感受到喜悅的重要性,特別是培養生活中那些能帶來快樂的小事情。願意讓自己快樂是愛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種放下和包容的無分別心。捨是最難也是最核心的。捨不得的往往是深刻的心結和抓取得很強烈的執念。每個人對捨的體驗各有不同。有時,看到無常,緣起緣滅,所以願捨;有時,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深切感受到痛苦,意識到大家只是同樣「會呼吸的苦」,所以願捨;有時,衷心體驗到愛恨交織之心只會令自己更苦,所以願捨。
執而躁動,捨而平靜。佛法輔導員的功力在於能否善巧運用不同的方法,幫助案主學會捨。這與佛法輔導員自身的修行和人生經驗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佛法輔導員比一般輔導員和佛教徒更需精進修行。
心理學vs.佛學
很多人問筆者心理學和佛學之間的差別,以及為甚麼選擇佛學而不是大家普遍熟悉的心理學作為輔導的基石。
首先,筆者認為這兩種心理學各有其可取之處,且兩者並非對立。在剖析現代人的心理時,西方心理學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筆者認為,學習佛法輔導的人也需要學習西方心理學和基本心理治療的概念與技巧。
其次,西方心理學的不足之處在於它無法擺脫「我執」。基本上,西方心理學是建立在「有我」的基礎上,因此其治療模式着重於優化甚至完美化一個「我」。例如,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義療法主張活出真實的自我,這被視為人生中最滿意的追求。
然而,佛學則強調無我,認為執着於自我概念是痛苦的最大根源。這一方向,或者說無我執,是更為究竟的。首先,心理學永遠局限於生命的範疇,無法探討超越生死的議題。在筆者的臨床經驗中,這可能限制了人們面對死亡的態度,因此在臨終輔導等情況下,有時候宗教相比於一般的心理治療更為有效。
結論:認識「我執」的本質及影響
總結來說,佛法輔導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和應對人類的痛苦,通過結合佛教的智慧和心理學的原則,幫助案主認識到「我執」的本質及其對內心的影響。這種輔導模式不僅關注於痛苦的根源,更重視如何在當下作出明智的選擇,從而實現心靈在重複的日常痛苦中解脫。面對生活中的千百種苦,學習放下執着、培養慈悲與喜悅,將使我們能以更加柔軟和穩定的心態面對自我和他人。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