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右圖
封面左圖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年度暢銷作家」
枡野俊明
安放負面情緒的禪智慧!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書名]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不內耗、不執著、不迷惘的62個心態重整練習

作品暢銷突破1,000,000冊!入選「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

© SHUNMYO MASUNO 2023
書本-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即日起,新書預購79

轉個念,習慣也可以改變。
把習慣整理好,心就能安好。

一個人之所以會鬱鬱寡歡,或常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就開始胡思亂想,通常都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我們對這種「心中有事」的狀態習慣成自然,就會落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從此難以脫身。

人生的不安很多,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它停留;我們的內心難免執著,但你可以習慣不在意。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快樂其實源自強大的內在心靈,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因對方的反應而煩惱,也不必為旁人的情緒而動怒。只要不刻意放大,他人的眼光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被束縛的自己。

想要中止情緒內耗,找回舒適的內心,就要重新建立你的心態與習慣。本書透過62個安頓情緒的技巧,教你如何聰明放下無止境的煩惱,懂得好好傾聽自己,學會不再被周圍左右,不再因悔恨執著,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人際關係的困擾,很多都是自尋煩惱。
把情緒顧好,你就會慢慢變好。

  • 不必過度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必在意別人說的話。
  • 人都愛執著昨天,夢想明天,卻忘了今天。
  • 不要按照「常識」生活,要按照「理性」生活。
  • 不要把時間耗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 無止境的後悔,就是無止境的妄想。
  • 人際關係的秘訣,就是學會放手。
  • 只要專注當下,就能擺脫妄念。
  • 人生路上,要不時停下腳步。
  • 永遠都對活著這件事充滿感謝。
  • 能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執著任何人,就是在取悅自己。

枡野俊明

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園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禪僧世家,畢業於玉川大學農學部農學科,在大本山總持寺修行之後,擔任1560年創立的古刹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

此外,他以樸實、溫暖、充滿智慧的文字,為現代人寫下無數化煩解憂的心靈勵志著作,系列作品全球累積銷售突破百萬冊,並榮登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棑行榜TOP3,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榜TOP4。代表作有:《尋找你的牛》(與松重豐合著)、《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別對每次事都有反應》、《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等。

2006年《新聞週刊》日本版選為「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習慣重整自己的心態,用嶄新的心面對每天的生活。

除了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其他的全都是「妄想」

莫妄想

我們來稍微深入討論一下「比較」這件事。

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人生就是持續不斷的選擇」這句經典名言。

不過,最嚴重的是「討厭自己」這種類型。不僅沒辦法喜歡自己,甚至討厭自己的類型非常多。

從「今天要穿哪一雙鞋子出門?」、「今天午餐要吃什麼?」「要不要買這本書?」這種日常生活的選擇,到「要不要和他結婚?」、「要不要動手術?」這種影響人生的選擇,我們的生活必須持續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所以,人生就是各種選擇的累積。

選擇就是一種比較,是從對立的角度看問題。

比方說,同時接到A和B兩個工作,通常會根據薪資條件、工作的輕鬆程度等「得失」,決定要選擇哪一個工作,所以是從對立的角度看待A和B這兩個工作。

但是,原本以為A的工作對自己更有利,但是實際工作之後,發現公司的業務還不成熟,經常發生各種問題,就會覺得早知如此,應該選擇B的工作。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於是就會為自己作出了錯誤的選擇感到懊惱。

束縛心靈的一切都是「妄想」

有一句禪語叫做「莫妄想」。

「莫妄想」就是不要妄想的意思。「妄想」通常代表胡思亂想一些毫無根據的事,幻想一些荒誕的事。

但是,禪所認為的妄想意義更加廣泛,所有束縛心靈,在心頭揮之不去的事都是妄想。禪認為「除了目前正在做的事,其他全都是妄想」。只要專注在「當下」,就可以擺脫妄想。

即使持續修行的僧侶,也無法擺脫所有的妄想,但是會努力減少妄想。

妄想的根源,在於從對立的角度思考問題。生死、愛恨、美醜、貧富、得失、優劣、好惡等等,從這種對立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產生幻想,成為內心的雜念。

只專注在眼前做的事,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也就不會產生妄想。

前面提到在選擇A和B這兩個工作時,完全是從「得失」這種對立的角度看問題,於是產生了選擇這個工作,對自己更有利的妄想。

在面對必須二選一的選擇時,到底該怎麼辦?

我會選擇和自己有「緣分」的選項。以工作來說,比方說,假設是朋友介紹的工作,或是工作內容和其他受到好評的工作很相似,我就會選擇這種認為和自己「有緣分」的工作。

即使工作內容很困難,也會覺得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即使工作不順利,也不至於感到後悔。

如果因為「改變很可怕」而心生猶豫

諸行無常

你喜歡「變化」,還是討厭「變化」?

人生就是持續不斷的變化。很多人雖然知道這件事,但是不太喜歡變化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很討厭。

尤其是目前的生活很充實,感到幸福的人,更不希望改變。

即使對生活有點不滿,但收入很穩定,也有休假,自己和家人都很健康,很希望這樣的生活可以持續下去,不要有任何改變。這種狀態下,是不是會擔心往壞的方向變化?

但是,「變化」有對自己而言負面的變化,也會有正向的變化。如果只注意到負面的變化,害怕變化,就會錯過正向的變化。

既然變化一定會出現,那就努力追求正向的變化,人生一定會更快樂。

有一句話說,「維持現狀就是退步的開始」。

雖然追求正向的變化,挑戰新的事物需要很大的動力,但如果拚了命只想維持現狀,就等於在原地踏步,無法成長。

明天不會和今天一樣

「祇園精舍鐘聲響,訴盡諸行皆無常。」

眾所周知,這是《平家物語》 的第一句話。

被釋迦世尊感化的富有長者所捐贈的祇園精舍內,有一個「無常堂」,當修行僧死期將近時,就會進入「無常堂」內,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路。臨終時,無常堂會敲響鐘聲,所有修行僧聽到這個鐘聲,就好像聽到了「這個世間的一切都在持續變化」的教導。

「諸行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

諸行無常教導我們,「這個世間包羅萬象的一切,隨時都在變化,所以不要受到事物變化的影響」。

即使想要維持二十歲的外表、體力和健康,也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時時刻刻變化,即使覺得昨天和今天一樣,但其實今天比昨天更靠近「死亡」的終點。

討厭變化,想要對抗無常,就會陷入痛苦。因為無論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打敗無常。

想要對抗無常,做困獸之鬥根本是白費力氣,不如隨遇而安,更能夠輕鬆生活。不要試圖抵抗變化,更能夠悠然過日子。

不妨向花學習。昨天之前還只是花苞的花開始綻放,隔天早晨,就完全綻放,幾天後又凋零……從花的一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動。

面對正向的變化,就順應變化;遇到負面的變化,不妨認為「之後會好起來」,用積極的態度生活。這種靈活的心態,是創造更美好人生的關鍵。

人生路上,不時停下腳步很重要

七走一坐

昭和時代常見的那種拚命三郎已經變成了化石,現在幾乎已經找不到那種認為「工作=人生」的人。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人生路上奮力奔跑。

成功人士在分享經驗時,都會說「至今為止的人生前半場,我不顧一切地持續奔跑,從來沒有停下腳步」、「想要在競爭的社會中獲勝,就根本沒有時間休息」。

能夠全力奔跑的人很厲害,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大部分人會在人生路上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或是不得不停下腳步,甚至筋疲力盡,癱倒在地上。

不需要持續奔跑

我認為,比起像拚命三郎般持續奔跑,不時停下腳步檢視自己更重要。

「七走一坐」這句禪語,告訴了我們休息的重要性。

這句話的意思是,「跑了七次之後,就坐下來休息一下」。

毫不停歇地一路奔跑,就會忘記自己的姿勢。所謂姿勢,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前進的方向。

走樓梯時,都會在平台的位置稍微休息一下。不時停下腳步,重新檢視自己,對未來的人生也很重要。

即使被不顧一切向前衝的人超越,也不必為此緊張焦慮。因為越焦慮,越容易迷失自己。

努力到某種程度後,暫時停下腳步,反而是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有一個關於中國禪僧的故事。

這位禪僧在一天結束,上床睡覺之前,都會為自己舉辦葬禮。因為今天結束了,自己今天的生命也到此結束。隔天早晨,又成為新的生命展開一天的生活。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一日一止」。

意思就是「每天都要停下腳步反省自我」。「一」加「止」就可以成為「正」字,代表「每天一次停下腳步,就可以持續走在正道上」。

每天一次停下腳步,回顧一天所發生的事,像是「今天的報告寫得不錯」、「我對他似乎不夠體貼,下次要改正」等等。

「今天就到此結束」。為一天做完總結後上床睡覺,一定可以睡得安穩,消除一天的疲勞,養精蓄銳,充滿活力地迎接明天。只要努力做好這件事,就不會拖拖拉拉過日子。

面對極度痛苦、悲傷的事

發生災難時,是災難發生的最佳時刻

人生過程中,會遭遇好幾次苦難。

二○一一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以及二○二○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每個人都知道,「人生路上有起有伏」。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遭遇苦難時,沒有人能夠泰然自若、處變不驚,難免感到心灰意冷,深受打擊,對人生感到絕望。

這種時候,到底該如何接受?

禪教導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讓自己「變成竹子」。

即使強風吹拂,樹木仍然屹立不搖,但是,當遭遇颱風或是突然的狂風時,就會被吹斷。風一吹,竹子就會被風吹得左搖右擺,乍看之下,竹子似乎很軟弱,但是即使遇到颱風,也能夠巧妙化解,不會被吹斷,而且竹子很強韌,可以把沉重的積雪彈開。

我們要培養像竹子般的靈活彈性和強韌,面對苦難這種「人生中的颱風和大雪」。

如何面對不合常理的事

「發生災難時,是災難發生的最佳時刻。

死亡的時候,便是死亡的最佳時刻。

這是逃避災難的妙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遭遇災難時,不要試圖逃避,而是接受災難。當死亡來臨時,就做好死亡的準備。這是逃避災難的理想方法」。

在造成超過三千人傷亡的新潟大地震(文政十一年/一八二八年)發生時,良寬禪師 寫了這封慰問信,慰問在震災中失去孩子的朋友。

良寬禪師一輩子都沒有自己的寺院,每日托缽化緣為生,受到大人和小孩的喜愛。良寬禪師的這段話,就是希望友人「接受所遭遇的苦難」。

這番話對整天以淚洗面的朋友的確很嚴厲,但是良寬禪師具備了身為禪僧的心態。

良寬禪師想要告訴他的朋友,無論我們竭盡全力,也無法避免某些苦難。如果不敢面對這些苦難,就會一蹶不振,也會倍感挫折。與其如此,那就接受這些苦難,努力活在「當下」。

每個人一無所有地來到這個世界,雖然一無所有,但每個人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即使遭遇苦難,感到消沉沮喪,心灰意冷,其實並沒有比一無所有地來到這個世界時更糟,一定存在「轉換的力量」,未來的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只要瞭解這件事,一定可以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契機。

能夠平平淡淡過每一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父死,子死,孫死

佛教認為,我們所有的生命不是靠自己「活著」,而是靠周圍的人,才有辦法「活下去」。

生命無法單獨存在,是因為眾多的因緣才能誕生,必須仰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才能夠存在。

自己的生命並不是只屬於自己,而是和世上的萬物共體共生。

通常只有生病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自己是仰賴他人才能生存。身體失去自由,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康復的期間,正是「仰賴他人生存」的狀態,能夠充分體會到健康的得來不易。

雖然身體是我們的,但我們只能自由活動一小部分的身體,除了心臟等五臟六腑以外,大腦、在體內循環的血液都不聽我們的使喚,而是和我們的自我意志無關,默默在我們體內發揮作用,孕育我們的生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感謝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殘害我們的身體。

「黑髮人送白髮人」的幸福

有這樣一個故事。

以機智靈巧出名的一休和尚 遇到一名信徒,對方拜託他:「我家的孫子出生了,請你為我在掛軸上寫幾句祝福的話。」

一休和尚欣然答應,立刻揮筆疾書。

「父死,子死,孫死。」

信徒看了他寫的內容,大吃一驚,忍不住抗議說:「全都是死,太不吉利了,這哪是祝福的話?」

一休和尚回答說:

「那要不要重寫?這次改成『孫死,子死,父死』。對任何家庭來說,黑髮人送白髮人才是最幸福的事,是值得感恩的事,反過來不是很痛苦嗎?」

信徒恍然大悟說:「太有道理了。」於是就喜孜孜地帶著掛軸回家了。

也有人說,這是江戶時代博多的禪僧仙厓和尚 的故事,雖然無法確定到底是誰的故事,但是都可以從中瞭解到,「黑髮人送白髮人」是多麼值得感恩。

日常生活中,必須隨時帶著「越是理所當然的事,越值得心存感恩」的意識。

平平淡淡地過每一天——雖然乍看之下,會覺得太平凡、太無聊,但也許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感謝今天。」

合起雙手,感謝賴以生存的一切後才上床睡覺,或許有助於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跟著大師將禪的精神融入生活習慣中,改變微不足道的每一天,不把每一個念頭刻意放大,才能中止情緒內耗,擺脫過度在意他人的心態與習慣。放下,才能真正的抵達;當下,就是嶄新的開始。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最自在的人生!

放下心中的執念,此刻, 就是你人生的轉捩點!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

臉皮的厚度,決定人生的寬度!

試著讓臉皮厚一點,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
就能活得更從容、更自在!

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

與其笑著討好,不如做自己最好。

當你全心為自己而活,你將不再因孤獨而憂,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最適合「你」的選擇。

尋找你的牛

一切的執著,都是心的考驗,
所有的迷惘,都是心的鍛鍊。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枡野俊明 ╳ 《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的心靈探問!
  • 找尋「真實自我」的 10 個幸福人生指引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