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暢銷作家枡野俊明讓你擺脫煩惱,
活得更富足的掃除之道!

每天把心掃乾淨

35個讓人生好轉的禪式整理術

[書名]每天把心掃乾淨

枡野俊明 ─ 著

環境越淨,心就越靜。 你整理的不是環境,而是「你自己」。

Copyright © 2023 Shunmyo Masuno
書本-每天把心掃乾淨

每天把心掃乾淨

即日起,新書預購79

整頓空間,就是在梳理紛亂的心靈。

圖標

你覺得整理是一件麻煩事嗎?但如果我們不整理,長期身處在雜亂的環境,讓 我們待得不舒服、無法放鬆,這樣的你,能夠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嗎?

污穢的空間容易產生負面的能量,想要讓自己煥然一新,並在人生舞台上發光 發熱,整理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這是一種讓大腦進入「無」的訓練,更重要的 是,整理不僅能讓環境變乾淨,還能藉由這個過程,來調整自己波動的內在情 緒。

我們身處的環境,就像一面明鏡,反映出我們的內心狀態,本書透過35個禪式 整理術,教我們掃除心靈上與現實中不斷累積的污垢與無用之物,並讓你身邊 的磁場變得越來越好。只要每天把心掃乾淨,就能消除煩惱、告別晦氣、迎來 好運,清清爽爽、簡簡單單,活出自在又快意的人生!

用「整理」釐清人、事、物的意義重新整頓自己的人生

  • 整理就是「諸行無常」,因為完美狀態並不存在。
  • 整理的真諦不是髒了才掃,而是弄髒之前就要日復一日地清理。
  • 房間的雜亂,等同心境的雜亂。
  • 只要用心整理,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會轉眼即逝。
  • 擁有掃除力的人,就能判斷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想做」。
  • 什麼都想要的「欲望」,就是「內心的污垢」。
  • 整理能建立強大的心靈依靠,培養遇事不易驚慌的「不動心」。
  • 凡事都要用身體,而不是用大腦記住。
  • 不浪費、不殘留,就是對食物最大的尊重。
  • 每件物品都有生命,如何延長它的壽命就是我們的使命。

掃除既是每天的工作,也是磨練身心的修行。

圖標

枡野俊明

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園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1953 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禪僧世家,畢業於玉川大學農學部農學科,在大本 山總持寺修行之後,擔任1560年創立的古刹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

此外,他以樸實、溫暖、充滿智慧的文字,為現代人寫下無數化煩解憂的心靈 勵志著作,系列作品全球累積銷售突破百萬冊,並榮登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棑 行榜TOP3,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榜TOP4。代表作有:《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尋找你的牛》(與松重豐合著)、《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你真的 不必討好所有人》、《別對每次事都有反應》、《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 會發生》等。

2006年《新聞週刊》日本版選為「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拂塵除垢、扭轉氣運,從「心」開始斷捨離!

圖標

打掃也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打好人際關係

請各位轉頭看看四周吧。

座位總是井然有序的人,是不是工作能力也比較出色呢?論起原因,主要有以 下三個。

第一個,是因為座位整理得有條不紊的人,自然也能按部就班處理好工作。

和找東西一樣,桌面如果凌亂不堪,無論是資料還是文具,很容易在需要時找 不到東西。一旦浪費時間在找東西上,工作效率自然會下降。

第二個,是因為坐下的瞬間馬上就能啟動開關,進入工作模式。

開頭順利了,接下來處理起工作也能很快進入狀況,一個接一個地迅速完成。

對比之下,不整理座位的人即便要開始工作了,也會在開始前覺得需要先整理 一下桌面。與具備「掃除力」的人相比,無論是時間還是心態,都會大幅落後 。

第三個,是因為大腦會與乾淨的桌面同步,思緒保持暢通。

總結起來,具備「掃除力」的人因為思路不容易打結,反而清晰流暢,所以能 夠精準又迅速地歸納出結論,判斷準確、行事果決。

反過來說,平時不整理座位的人,大腦也經常是一團混亂,難以有條理地思考 。而且無論碰上什麼事,總要煩惱再三、猶豫不決,所以做每件事都要花上許 多時間。

各位覺得如何呢?經常煩惱自己老是工作不順的人,是否清楚明白到了原因所 在?答案正是「打掃」。請馬上動手整理自己的座位吧!

不討人喜歡、讓人想迴避的人「內心的模樣」

我認為人類大半的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會和人處不來?追根究柢,我認為這與每個人「內心的模樣」密不可分。

首先,人際關係不好的人──換句話說,也就是不討人喜歡、讓人想避開的人,以及事情不如意就消沉沮喪、總是捅婁子的人,具有怎樣的特徵呢?

請試著列出所有能想到的特徵。

比如說沒自信、善妒、愛吹牛、自私、固執己見、優柔寡斷、愛生氣、喜歡歧視他人、沒禮貌、牆頭草等等,還有愛管閒事、總是臭著一張臉、講話輕佻、愛說謊、愛說別人壞話、不合群的人……

實際列舉出來後,便會驚訝發現不討人喜歡的特質竟然有這麼多。

想一一改正並不容易,但其實有個方法能夠一舉改善。

那就是讓自己擁有「掃除力」。

打掃能幫助自己擁有開闊的心胸

請各位再思考一下,其實這些特徵,都是「本來的自己」並不具有的負面特質。

對於「本來的自己」來說,這些只是污垢。而且從沾上污垢的那一刻起,就會失去「本來的自己」。

那麼,為何擁有「掃除力」、打磨「本來的自己」,就能改善人際關係呢?

這是因為「打掃能讓心對外開放」。換句話說,「打掃能夠讓人擁有開闊的心胸」,變得直爽、開朗。

如上所述,「本來的自己」即為「佛性」、「佛祖之心」,有著這般內心模樣的人,大家都會放下心來想親近他,產生「想和這個人見面」、「想和這個人待在一起」、「想和這個人往來」的念頭。正因如此,才能與許多人結下善緣。

從不打理生活周遭的人,內心也會混亂不堪──截至目前為止,我一直在強調這一點。因為當一個人心思煩亂,內心充滿負面情緒,還有以自我為中心的邪念時,不可能敞開心門。

也正是因此,才無法與人順利往來交流。既無法與人廣結善緣,也很難遇到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因人際關係而起的各種問題,大多能透過擁有「掃除力」,並且在找回與打磨「本來的自己」的過程中解決。

「掃除力」,是既簡單又能有效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購物難以填補內心的空虛

人類的欲望沒有止境。

假設有個想要的東西,你也如願得到了,但轉頭又會想要更好或者其他的東西吧。「渴望更多」的心只會不減反增。

買再多的東西,也只會累積「內心的污垢」。

現在舉凡電視、雜誌和網路,各種傳播工具都在刺激讀者與觀眾的物欲,近年來這種攻勢更有急遽增加的傾向。

尤其網路上,AI(人工智慧)會蒐集瀏覽和購買紀錄等資料,分析使用者的喜好,再精準展開「攻擊」,明確地知道你想要什麼。

一不留神,本就難以控制的物欲更是受到媒體操控,最終演變成抑制不了自己的渴望,什麼都想要。

「執著」則生苦

禪宗裡,將人心被欲望蒙蔽的狀態稱作「執著」,並且一有機會就告誡世人:「凡事切勿執著。」

因為引人生出執著的「欲念」,具有容易變本加厲的特性。

物欲尤以為最,買了衣服,還想買包包、手錶、車子……得到以後,又想要更多的東西,簡直無窮無盡。金錢欲也一樣,這是讓人感到痛苦的源頭。

其實「本來的自己」非常純粹,無私欲也無執著,也不會計較利害得失。請試著處理掉一時衝動所購買的物品,好好整理房間吧,這麼做有助於清理掉名為執著的「內心污垢」。

以「知足」為座右銘

物欲之所以棘手,是因為不管買了再多想要的東西,內心的幸福感也只會持續非常短暫的時間。注意力會馬上被下一個想要的東西吸走,因此幸福的感覺很快就被內心的渴望取代。

這就像是陷在「執著的循環」裡,倘若置之不理,內心會深陷在「沒有止境的痛苦裡」掙扎。

若想擺脫這樣的困境,有句禪語可以幫助大家。

「少欲知足」。

這句禪語出自《遺教經》(正式名稱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這部經書,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臨入涅槃前所留下的最後教誡。連同翻譯,一併為各位介紹經文中的這個段落。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覺得活著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並對現狀感到滿足的人,即使生活窮困,內心也會感到富足。相反地,對於現狀永不滿足的人,無論過得多麼奢靡,內心也依然貧瘠。他們會被想要更多的渴望擾亂內心,永不滿足,因而無法感受到幸福──

換言之,如果想要心平氣和且心靈富足地活著,重點在於要了解到,「其實當下一切便已足夠」。

充滿欲望的人,物質生活再豐富,內心也會一片貧瘠。反之欲望不多,平常生活也只要有基本用品就足夠的人,內心卻是豐富多彩。你想要哪一種富足呢?

過多的欲望可能讓人行「惡事」

如果平常很少打理環境,任由灰塵和垃圾累積,這也會損害身心健康。因為室內的灰塵與黴菌可能引發過敏,垃圾絆腳可能導致跌倒,吃到腐壞的食物則會拉肚子。不衛生的環境,是「疾病的溫床」。

常言道「房子會變成垃圾屋,是因為內心生病了」。但也可以反過來說:就是因為不打掃、不整理,內心才會生病。

同樣地,內心一旦充滿欲望,也會對自身言行帶來負面影響。當內心的欲望不斷膨脹,意圖去填滿時,就有可能行差踏錯。

譬如每個東西都想要,卻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最終左支右絀,欠下了無力償還的鉅債。

不只物欲,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渴望」太過強烈,也可能為了踢掉別人而行事走偏,或是捏造成績,甚至不擇手段也要脫穎而出。

別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

這樣的不當行為也存在於組織當中。無數企業為了拿出亮眼的財務報表,不惜以財報美化、產地造假、隱瞞召回、數據造假等方式來粉飾業績。

一言以蔽之,這些行為都反向證明了內心有「想掩蓋自身或公司缺點」的念頭。因為擔心被人發現自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才想極力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比如把灰塵掃到角落、把東西都塞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掃除能夠打磨「本來的自己」,所以若把灰塵和垃圾都堆到看不見的地方去,這種打掃方式實在不可取。

「行惡」和「掩蓋」都違背了「本來的自己」的特質,這麼做只會更加助長。

請記住,毫無節制什麼都想要的「欲望」,不過是「內心的污垢」而已。

轉個念,習慣也可以改變。把習慣整理好,心就能安好。

圖標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不內耗、不執著、不迷惘的62個心態重整練習

不執著任何人,就是在取悅自己。

一個人之所以會鬱鬱寡歡,或常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就開始胡思亂想,通常都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我們對這種「心中有事」的狀態習慣成自然,就會落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從此難以脫身。

人生的不安很多,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它停留;我們的內心難免執著,但你可以習慣不在意。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快樂其實源自強大的內在心靈,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因對方的反應而煩惱,也不必為旁人的情緒而動怒。只要不刻意放大,他人的眼光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被束縛的自己。

想要中止情緒內耗,找回舒適的內心,就要重新建立你的心態與習慣。本書透過62個安頓情緒的技巧,教你如何聰明放下無止境的煩惱,懂得好好傾聽自己,學會不再被周圍左右,不再因悔恨執著,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