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敗,90%由外表決定

  • 作者:竹內一郎
  • 譯者:黃薇嬪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0/11/26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919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786-1
  • 系列:溝通句典
  • 規格:平裝/24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生活實用/心理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臉型與個性的關係


我經由舞台導演的工作,深切感受到言語之外的要素傳達了更多東西。台詞(戲劇)是決定故事核心的重要因素,但舞台劇水準的天差地別,卻取決於言語之外的演技(演員的技巧)。同樣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會因為導演與演員的技巧,而成就一部好戲或爛戲。

導演的工作,首先是選角;其決定方式有些不夠嚴謹,總之大致上是以「外表」來論定這個人。

演員的「臉」理所當然會帶著個人本身具備的人生歷練,不過基本上還是適用以下「法則」(圖1)。

「圓臉」特徵:開朗、充滿感情、具包容力、缺乏決斷力、行動力、容易感情用事、有耐性。

「方臉」特徵:具決斷力、行動力、不會感情用事、沒耐性、積極且意志力強、會帶頭做事的類型、老闆的好幫手,但不是能當老闆的類型。

「倒三角形」特徵:個性消極,可是一旦開始工作,就會快速了結、不會感情用事、學者型、處理事情爽快、不開朗、冷血、欠缺包容力、絕不會是帶頭做事的類型。

「側面凸型」特徵:開朗、有耐性。

「側面凹型」特徵:個性消極,可是一旦開始工作,就會快速了結、不開朗、絕不會是帶頭做事的類型。

另外,耳朵大、臉頰豐腴的人,容易成為成功的實業家。以上是我以大學生為對象調查的結果。


我們這些舞台導演在選角時,多半根據經驗法則,所以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大多數人就是那樣。」

為什麼會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呢?

判斷的基準在於「這類人很多」。

這裡所謂的「先入為主」不見得只限於「現實生活」。電影或電視進行選角時基本上都是以此為基準,因此演員應該先有心理準備,學習把這種情況視為「事實」。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演技上。因為人會有種種變化,所以也能轉化為演戲技巧。相反的,透過電視與電影的演技,現代人方能進而學習到「非語言溝通」。

外表甚至能改變人格

所謂「舞台演出」,即等同於本書主旨「非語言溝通」。「我很難過」、「我不相信你」、「很掛心他」等,如果這種情緒全部都要藉由台詞說明的話,這齣戲就算不上是好戲。

在本章中,將提出舞台上呈現的「非語言溝通」,這些溝通方式與現實生活相通,觀眾才能感同身受。

即使我從事戲劇工作多年,仍然會感到訝異的是:「演員為什麼能夠這麼多變?」光是依靠化妝和衣著,就能夠使外表產生相當大的改變,但是改變的不只有外表,連行為舉止也會改變,甚至極端到連人格都會變。

某位演員飾演一位醫生,但他穿著便服排練時表現普通,然而一換上醫生白袍,立刻看來像個醫生。

他是個演員,有這種表現也是理所當然,但他完全表現出醫生的走路模樣、舉止動作和說話方式。如果讓同樣的演員演士兵的角色、穿上士兵的衣服,結果他不只走路、說話,連思考方式都變成了士兵的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忍巴度博士曾進行一項實驗。他在報紙上募集了二十四名實驗者,並隨機將他們分為兩組,分別擔任「犯人」及「獄卒」的角色。犯人遭警官逮捕、接受偵訊後穿上犯人的衣服,接著被關入監獄。

獄卒則穿上制服、掛著警棍、監視犯人。沒有人要求他們必須模仿犯人與獄卒的動作,但光是穿上衣服,他們就完全變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犯人態度卑微,而獄卒則用命令的口吻說話。

用字遣詞和行為舉動一旦改變,思考方式也會跟著改變。也就是說,人類是有可能因為服裝而改變的。

當我在某些場合見到百貨公司小姐或護士穿著便服、過著一般的日常生活,總是會讓我嚇一跳,就算是很普通的對話,只要是出自她們之口,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心想,她們平常工作時應該戴了面具或天生就表裡不一吧。的確,會形容她們戴著面具並不奇怪,但何不理所當然地想成是「服裝」改變了人格的一部分呢。

這也和化妝有類似的效果,演員在登場前會仔細地化妝,除了可以讓自己變成其他人,還能充滿自信地演出。

在我的想法中,非演藝人員卻畫著濃妝的女性,她們的舉手投足總是充滿自信,電視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女性社長也都是這類人,因為她們變成了「另一個人」。卸掉濃妝後的她們會是什麼模樣?搞不好個性意外地和其他人一樣可愛呢。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