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不能過於親近,也不能太過疏遠
根據二○○八年日本所做的「關於職場的煩惱調查」(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問卷結果顯示,有72.9%的男性與78.5%的女性「正對職場的人際關係感到煩惱」。
此外,根據二○一四年所做的「關於職場溝通的意識調查」(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生產性本部)結果顯示,一般公司職員中有73.1%的人回答「沒有能確實向對方傳達訊息的自信」,有77.6%的人回答「不擅長在眾人面前說話」。
由此可知,超過半數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們都苦惱於人際關係問題,且認為自己不擅長溝通。
過去的我,在職場溝通方面也有著數也數不清的失敗經驗。
在會議中滔滔不絕地只顧著講述自己的意見。
本來不應對他人的課題多做干涉,卻多管閒事地說:「應該要這樣做才對!」結果讓彼此關係變得尷尬。
有時也會出現與前述完全相反的情況,應該講述自己的意見時卻不好意思多講,反而在結束之後才後悔著:「應該要講出來才對!」
內心其實是想要請同事幫忙的,卻無法說出口,最後想著:「自己做就好了啦!」話都還沒說出口就先放棄了。
但在另一方面,環顧職場一圈,真的會發現有人在溝通上有著出神入化的技術。例如有些前輩或上司看似不經意,卻能夠在顧慮到他人心情的情況下,技巧高明地提問;也有些同事就是有辦法明快地說著:「麻煩你了!」他們拜託他人幫忙做事,但卻完全不會讓人覺得討厭,或是有著被迫接下他人工作的感覺。
那麼,這些非常擅於溝通的人,和我這種非常不擅長溝通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我認為原因應該在於「距離感」吧。
我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出現「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以及「過度關照他人」的行為,這種溝通方式會與對方的距離變得太過接近。
在嘗到失敗的苦頭之後開始自我反省,接下來就會提醒自己要注意與他人之間的距離,然後接連出現其他的失敗。因此,開始採取「服從」或「迴避」這種讓距離變得過於疏遠的溝通方式。
大部分不善於溝通的人,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是過近就是過遠,而且還會和我一樣,一不小心就把鐘擺往反方向擺過了頭,結果造成了失敗。相信大家都是這樣不斷地重複著惡性循環吧。
另一方面,懂得溝通的人非常善於保持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他們的特徵就是能將彼此間的距離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既不會過近,也不會過遠。
在高爾夫球的世界中,聽說有著「能征服距離感的人就能征服高爾夫球」的說法。但是這種距離感無法透過語言傳授,只能靠自己的身體記憶,我認為在溝通上也同樣可以套用這個道理才是。
●越是關係親密,越想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這份資料很難懂耶!一般應該都會用條列的方式來整理,你為什麼要寫得這麼囉嗦呢?」
「開會時理所當然要在五分鐘前抵達,竟然拖到最後一刻才來,真是讓人無法置信。」
所謂的職場,其實是一群生長背景、教育環境、價值觀皆不同的人們聚在一起工作的場所。所以,會對同事的工作方式感到困惑,或覺得對方的言行舉止很奇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正是在這種時候,反而更要多加注意溝通的方式。但是我們卻常常有著用粗暴方式來對待同事或身邊親近的人們的傾向。那是因為,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容易抱持著較高期待,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該理解自己」,因此就容易去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結果把彼此之間距離拉得太近。
Communication這個字是源自拉丁語的Communicatio(分享、共有)。但是,我們在理解「溝通」這個字時,常常會把它解釋成「傳達」這類「單向關係」的意思,我認為這裡面其實隱藏著溝通最根本的問題。
雖然現在的我這樣說,但過去也常會認為對方「理所當然地要理解我的意思」,於是一不小心就會單方面「傳達」我想說的事情,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想法,就這樣不斷地重複著相同的失敗。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距離過近」的溝通啊!但是從那之後,我以一個演說家、研習講師的身分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溝通技術,並且進一步研究了阿德勒心理學之後,才逐漸改善這樣的壞習慣。
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帶領大家從所謂「人際關係心理學」的阿德勒心理學中,學習職場溝通的技術。我會試著將人們容易犯下的「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距離太過接近」等失敗經驗作為溝通的範例提出來,並進一步探討改善的方法。
●越在意對方,越容易顧慮
距離過近的溝通會引發問題,那麼「把距離拉遠」的話,溝通就能夠變得順利嗎?
當然不是這樣。把距離拉遠之後,不僅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事情,就連對方也會無法順利表達想要傳達的事情,這個行為可說與溝通原本該具有的「分享」之意大相逕庭。
「要是這樣說的話,說不定會被討厭,還是閉嘴好了!」
「其實我是想用不同方法來做,但我也不想要和對方發生爭執,那就照他說的做吧!」
在職場溝通上,任誰都曾有過這樣的顧慮,結果反而導致溝通變得更加不順的經驗。過於顧慮對方,這代表拉遠自己與對方間的「距離」。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這些服從或迴避的動作,是為了要避免自己失敗、受傷,主動去「斬斷關係」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不會帶來美好的結果。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具體的解決方法請容我在後面章節描述,但重點其實就是,溝通時應該保持「不過於接近」,但也「不過於疏遠」的適當距離。
不是強迫對方接受「應該要這麼做」的想法,也不是明明內心完全不認同,卻選擇服從地回答:「我明白了。」
例如你可以用:
「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如何呢?」
「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不錯,大家覺得怎樣呢?」這種方法來表達。而且還要去聽、去分享對方的想法,接著再找出彼此認同的折衷點,希望大家都可以自然地做到這種原本的溝通方式。
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因為反省自己常常容易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也常過度關照他人,結果導致距離過近的行為,於是我便反其道而行,採取因為顧慮而變成服從或是迴避的溝通方法,沒想到因此與對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使得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後我終於體認到,雖然距離不能太過接近,但也不可以太過遙遠,必須要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