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當你開始學會和陌生人交談的時候,你就找到了和整個世界的連結方式……」
戴愫老師在「得到App」上的課程得到了很多學員的認可。這不是因為平臺推廣有力,而是因為課程口碑確實好。
凡是上過戴老師的線下課程的人,都滿載而歸,收穫巨大。在她的言談中,你能感受到兩種氣質:精練和精當。作為一個表達者,我深知這有多難。
這次戴老師的新作《微交談:告別「聊天終結者」!只要3步驟,一開口就能在5分鐘內贏得好感,陌生人也能馬上變朋友!》出版,我請教她,你為什麼認為我們需要重新學習交談?
她的回答是:「強大的網路世界已經形成一種盡量減少人面對面溝通的趨勢,和陌生人聊幾句的習慣瀕臨絕境,人們的交談力日漸減弱。在和整個網路世界的競爭中,人類勝出的方法就是走出虛擬空間,重新理解怎樣和真實的人做真實的交流,建立共情、信任和親密。」
在這本書裡,你會看到── 交談之難。
表達本身不難,難就難在:一次有品質的交談,是在匹配雙方的價值,激發出集體智慧,所以要做好三方面的平衡。
第一,交談是在即興和計畫之間保持平衡。
每次交談就是一場新奇的探險,它無法被編輯和修改。你永遠不知道你們會探討一個多麼有趣的話題,又能找到多少驚喜。同時,為了在混亂中找到閃現的靈感,演繹出各種可能,交談也講究方法。如果能在即興和計畫之間保持平衡,交談就是一場值得的冒險。如果即興太多,計畫太少,容易流於淺薄的消磨式社交;如果計畫太多,即興太少,你會放不開,同時丟掉了交談的趣味。
第二,交談是在真自我和社會化自我之間保持平衡。
這是一個鼓勵個性的時代,人們展示自己時顯得滔滔不絕,聆聽他人時顯得耐性不足。同時,這也是一個獎勵連結的時代,個人價值在連結中得以彰顯。你看,表達個性時,你要忠於自我;建立連結時,你要愉悅他人。這是一對矛盾。有交談能力的人永遠在尋找這對矛盾之間的交集。也就是說,他的交談方式是對方喜歡的,並且他自己也覺得安逸自由。比如,週一早上和陌生同事聊聊「週末過得怎麼樣」,這並不意味著你在對他的私生活掘地三尺,而是展示對他人關切的姿態,或者向外擴散快樂的習慣。人的成長,就是真自我和社會化自我之間交集的不斷擴大。
第三,交談是在優閒和效率之間保持平衡。
我們發現越來越難擁有優閒了。時間工具、績效主義、結果導向,這些商業世界裡的元素在侵蝕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硬生生地把「體驗生活」,變成了「忙生活」。你仔細想一想,那些人性閃耀的時刻,那些人文關懷的時刻,其實都不是講效率的時刻。交談中的等待、傾聽、苦笑、沉默,將真實的自我慢慢展開,坦露給彼此,這就是交談的魅力。可我們的日程表確實越來越忙,怎麼辦?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微交談吧。將日程表放鬆一點,每天留一點點時間做微交談,不用長篇大論絮絮叨叨,從一句話開始。
會交談的人身上會散發磁性光芒,故事、人、資源都被他吸引了過來。當你開始學會和陌生人交談的時候,你就找到了和整個世界的連結方式,它可能發生在餐桌邊,可能在會議上,可能在走廊裡,可能在茶水間。
願你從這本書中得到收穫。
羅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