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4.對事還是對人?
現代社會,很多人把「對事不對人」當作最為成熟圓融的處事原則。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向一個乞丐施捨,朋友知道後告訴他:「這個乞丐不值得施捨,因為他品行非常惡劣,這在莫斯科人盡皆知。」托爾斯泰聽後回應:「我並不是施捨給他這個人,我是施捨給人道。」
聽起來朋友說的是對的,但你會更尊敬托爾斯泰,不是嗎?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老闆是個暴發戶,剛花了八百萬元買了一輛紅色的法拉利,特意開回老家炫耀。他的兒時玩伴小劉見了很眼饞,掛著一張殷勤的笑臉過來跟張老闆說:「哥,我剛交了個女朋友,我想帶她出去兜個風,能不能借下你的車?」張老闆肯定不能顯得太小氣,他鑰匙一掏,瀟灑地說:「兄弟,祝你約會成功。」一小時後,張老闆接到了小劉的電話,電話那頭是小劉快要哭的聲音:「哥,我一不小心把你的車給撞了。」張老闆這時可能有這樣兩種反應,第一種:「有沒有搞錯?撞壞了哪裡?這車可花了我八百萬,我開了還不到一個月!」第二種:「兄弟,別著急,人沒有傷著吧?你和你女朋友都沒事吧?」
第一種反應是「對事」,第二種反應是「對人」,第一種反應讓對方覺得很冰冷,第二種反應讓對方覺得很溫暖,第一種人是黑洞,他的關注焦點永遠在「事」上,第二種人是發光體,他的關注焦點永遠在「人」上。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是很多人的慣性行為,這是因為很多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小時候,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你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當時,你傻愣愣地佇立在現場,不知所措,迎接著父母的雷霆之怒,他們會罵個不停:「你怎麼這麼笨,老打碎東西,說過多少遍了,要小心,要小心,就是不長記性。」如果趕上父母心情不好,他們會順手拿起雞毛撢子、?麵杖向你的身上招呼:「讓你不長記性。」父母的做法是對事還是對人?顯然,他們只看到事沒看到人,只看到摔碎的杯子,沒看到瑟瑟發抖的孩子。
這時,關注焦點在「人」身上的父母會怎麼辦?他們會第一時間把孩子的手拿過來,關切地問:「寶貝有沒有傷著,給我看看。你先去沙發坐著,媽媽把玻璃碴掃乾淨,別扎到腳了。杯子碎了就碎了,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在這種呵護下長大的孩子,他一定會感到格外溫暖、格外幸福。
我經常聽到一些痛苦自責的聲音:我知道不該對孩子發火,可是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事情發生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看著孩子受傷的眼神,我很悔恨,可下次事情發生時,我還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一個人永遠給不到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內心空乏的父母很難養出內心豐盈的孩子,我們當年怎麼被對待,我們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當年父母對待我們時,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我們對待子女時,也就只能看到事而看不到人。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會對我們的子女造成無形的傷害,還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有一位姓邵的學生,是一位著名的律師,他曾經給我講了一個觸動他開始學心理學的真實故事。有一次,他帶著團隊一共七個人去外地辦一個案子,七個人開了兩台車,上車的時候,問題出現了,他是老闆,他的車是最好的,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搭他的車,他的六個同事寧願擠在一輛車上。邵律師開始思考,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這麼聰明,這麼高智商,這麼好的豪車,卻沒有人願意坐我的車呢?答案只有一個,一直以來,他做事都是對事不對人,這給同事們留下了冷冰冰、不可親近的印象,因此,身邊的人都想要逃離他。
把人生的焦點全都放在事上的人,他的成功是有代價的,他目中無人,身邊自然也就沒有人,他的成功只是一些帳面的數字,而實際上,他的人生必定充滿了孤獨、勞累、淒苦。
如果你是這樣一個只看到事卻看不到人的黑洞,是不是只能無奈地抱怨父母呢? 二十五歲前,我們可以抱怨父母,二十五歲之後,我們就沒有資格再抱怨父母了。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無法回到童年改變父母的態度,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通過學習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對事還是對人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引入這樣一個語言技巧:讚美和批評。
讚美別人,我們要從事到人。
美國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說:「稱讚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讚揚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受人讚揚、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動力和做人的價值。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它能讓交流雙方進行良性情感交流,實現心靈溝通,有效改善和優化人際關係。不過,讚美也是有技巧的,如果你沒有學會真正的讚美方法,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作家畢淑敏女士曾講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女學者受邀到北歐一個教授家中做客,到教授家裡後,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臉笑容地來打招呼,這位女學者見這孩子滿頭金髮,極其美麗,情不自禁地誇獎道:「妳長得好漂亮,好可愛啊!」很平常的一句話,教授聽到後卻一下黑了臉,她等女兒離開後,嚴肅地對女學者說:「妳知道嗎?妳剛才的誇獎會害了我女兒。妳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孩子很小,不會分辨,由此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她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進入了誤區。」這位女學者被教授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了,她連連道歉,這時,教授說:「妳還有機會彌補。一會兒離開時,妳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有些父母聽了一些賞識教育的課程,回家後總是把「寶貝你真棒」掛在嘴邊,殊不知,這會害慘孩子,很多孩子邁出了家門,小伙伴和老師不會像父母那樣拚了命地誇他,他的心理落差會非常大,會非常失落。就像上面故事中北歐的教授說的:讚美孩子的時候,應該多讚美他的努力和成就。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寶貝,你能幫媽媽刷碗了,你真棒。」先讚美對方的一件行為,再上升到他的特質,這樣的讚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能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社會交往和領導工作中,我們誇讚下屬:「小王,這次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你真是個好夥伴。」這樣他以後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讚美朋友:「你昨天在會議上的發言非常精彩,你的口才真好。」這樣,朋友就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讚美,因為有事例證明他是一位口才好的人。
讚美人時,我們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對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個行為,進而推斷他的一個特質,這樣的讚美更讓人溫暖。批評別人,要反過來,我們要從人到事。
孩子考試不及格,我們批評孩子:「你這次考試又不合格,真是一個笨蛋。」這樣「從事到人」的批評會摧毀一個人,孩子會真的就認定自己是個笨蛋。如何反過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爸爸心目中你一直都是個聰明的孩子。」先肯定孩子「人」的特質,然後說:「可是這次考試為什麼又不合格?你最近是不是偷懶了?還是說你最近遇到了什麼事?」這樣就事論事,無論你的態度多麼嚴厲,孩子都會覺得你是為他好,並且他有自信,自己未來能變好。
下級工作出現不足或者失誤,是常有的事。這時做為領導如果不能及時指出的話,對員工本身、企業都會造成損失。而如果直接批評指正的話,下屬下不了台,他要麼會憤而辭職,要麼會消極怠工,要麼會伺機報復,也將造成惡劣的影響。如何讓下級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呢? 「從人到事」的技巧會很有效。比如,下屬提交的文案裡出現了好幾個錯別字,我們可以這樣說:「看你的文案就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首先肯定下屬的人格特性,接下來談事,「像你這麼有學問的人,怎麼會出現錯別字呢?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有些粗心,沒有好好檢查,以後一定要好好檢查,不然這樣的文案拿出來,太有損你的身分了。」這樣的批評,對方聽起來很舒服,還能聽得進去。
讚美:從事到人,從行為看特質;批評:從人到事,先肯定特質,再矯正行為。掌握了這個語言技巧,黑洞就能變成發光體,讓身邊的人備感溫暖,讓他們樂於靠近。
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對「對事不對人」展開了討論,主持人馬東說:「人在事先,是人的本能。事在人先,是人的本事!當我們去討論人和事的時候,這一點就是人在事中。」人們常說事在人為,很多時候人和事都是無法分開的。人與人之間產生接觸才會發生事,而事又會反過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釐清了人和事的先後關係,我們將這些技巧內化在我們的言行中,我們就能由黑洞轉化成發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