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感覺很好,你這次好像一定能成功!」
一句溫暖的話的力量
_安慰劑效應
「媽媽的手是靈丹妙~藥~」
神奇的是,當媽媽輕輕揉著孩子疼痛的肚子說出這句話時,孩子的疼痛就會不翼而飛。這究竟是一種魔法、巧合,還是心理上的錯覺?
媽媽的手所展現的神奇療效具有一種醫學機制,被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這指的是一種給患者沒有任何實質藥效的假藥,卻謊稱具有治療效果,而患者卻奇蹟般好轉的現象。又名偽藥效應。
一九五七年,心理學家布魯諾.克洛普佛(Bruno Klopfer)發表了一份關於安慰劑效應的報告。當時,一位患有晚期淋巴癌的病患正在醫院等待死亡。就在此時,電視新聞與報章媒體正大肆報導一種癌症新藥的問世。
「癌症已經被征服了,現在癌症就像感冒一樣!」
當時,原本無力地躺在病床上看新聞的患者得知了這一消息,情緒激動。儘管醫生們知道新藥的藥效被誇大了,這藥對他不會有太大幫助,仍舊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決定將這種藥用於該名病患。他們對病患說:
「你知道這個新藥吧?就是新聞報導中提到的那種藥,我們打算用這種藥治療你。」
醫生們不抱期待地替患者施用了新藥,卻在幾天後看見了驚人的變化。
「這真是奇蹟,癌細胞竟然減少這麼多。」
醫生們吃驚地發現該名患者病情奇蹟似地好轉,對新藥藥效難以置信。但幾天後,電視上播報了新藥實際藥效的更正報導。
「這種新藥的效果被誇大了,實際藥效微乎其微。」
這個消息也傳到了該病患耳中,驚人的事再次發生,該名病患的病情急遽惡化。之後,布魯諾.克洛普佛的研究發現,病患的病情會隨著他們對治療的期待而產生變化。
有趣的是,政界時常運用安慰劑效應,被稱為安慰劑政治(Placebo politics)或泛政治化(para-politics)。政客會利用各種華麗詞藻,將自己包裝成與實際不同的形象。美國前總統雷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雷根在任期內推動了削減教育預算的政策,不過他卻親自走訪校園,與師生們進行友好交流:
「要是有任何不便,儘管告訴我,我會負責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
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積極為教育界努力的政治家形象。
在職場上也能運用安慰劑效應。當上司向下屬或下屬對上司提出困難的提議時,不需要過多的解釋或辯解,試著活用安慰劑效應就好。簡言之,用堅定的信心武裝自己,這樣對方就會對你的提議產生期待。
「這套系統操作簡單,使用容易。只要大家按照這個方法使用,一定會對工作帶來好處。」
「若能接納並實行我的提案,我們的營業額一定會從下個季度提升。您要放棄為公司創造巨大利益的機會嗎?」
近來,韓國社會出現了「安慰劑消費」(플라시보 소비)的新詞彙,類似「心價比」(가심비)。心價比指的是,即使貴一點,但如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與和平的消費,那麼這種消費就是值得的。這反映出現代人急切渴望獲得安慰劑效應。
「再加把勁,我們團隊下個季度一定能獲得好成績。」
「我有預感,你這次減肥好像會成功耶?」
是時候用一句溫暖的話語發揮安慰劑效應了,有時,信任與希望能改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