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怕它就去研究它
我高中時期有一塊讀書時充做書桌的木板,我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用來惕勵自己準備聯考──「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三句話是我一直以來的學習觀念,也是我後來面對人生的態度,我現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仍然是先做最壞的心理準備,然後投注最多的努力,抱著最大的希望向前衝,這樣一來我對於結果如何就不會有太大的得失心,同時解決問題時也不致陷入單方面的思考。
我的英文學習就是一個例子,我學英文是離開學校以後,到軍隊時才慢慢開始的,我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文學家,而是要使英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單字以外,我更偏重片語和句型。因為單字就好像一顆一顆子彈,可是和外國人對話時,對方可是拿著「機關槍」連發,當你要回答時,令你緊張的原因通常是因為你的腦中只有一顆顆子彈,你無法及時將這些子彈組織起來。所以實用型的英文會話,一定要從整句整句的片語或句型開始,才能破除你的膽怯。
我認為英文的聽比說難,雖然廣東話有所謂「識聽不識講」,但我認為事實上剛好相反。因為說英文你可以選擇你會的單字來表達,但是聽英文你卻無法要求對方只選擇你會的那些單字,而且通常說話的速度使單字模糊地連成一串;如果你是從整句整句的英文開始學習,縱使面對「機關槍」你也有抓住重點的機會,應答就容易了些。先找出正確的學習方式,分析自己的學習動機,然後盡最大的努力。於是我在部隊裡每天早上起床後就扭開當時的美軍電台,無論我在擦皮鞋或在縫衣服,耳朵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接受磨練,使英文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只有高中學歷,後來英文能自學而稍有心得,變成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工具,我想正確的方法比「用力」更重要。我在美國運通公司從一個傳達做到總經理,雖然屢次遇事都能化險為夷,也是因為正確的方法比「運氣」的成分更多。到底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呢?我想就先從我面對困難時的習慣說起。也是在我當兵時的第三年,我們的部隊曾經一度駐防在屏東鵝鑾鼻,營區緊鄰著海岸線,海邊有一間破草房(真的非常非常破!),那是附近農家堆放農具的倉庫,但已經荒廢多時,我花了一個月八十塊錢的租金把它租下來,那就是我的「天堂」,我可以在那裡放唱片、看海、讀書、學拉小提琴。
唯一的困擾是附近的草叢茂密,經常有蛇在那裡出沒,甚至爬進我的小草屋,蛇的模樣誰都不喜歡,我一看到牠們更是難受得反胃,這怎麼辦?於是我寫信請家人寄本專門講蛇的書給我,因為我認為如果我怕牠,就應該更瞭解牠。書寄來了,是一本附有相片解說名叫《Snake In Taiwan》的英文書,從此我知道什麼蛇有毒、什麼蛇沒毒,什麼是龜殼花、什麼是雨傘節,再慢慢地我也和部隊同事一起「學吃」一點蛇肉。怕它就去研究它,這是我面對困難時的習慣。
在這之前,部隊一度也曾調到東莒島一年(當時叫東犬島)。有一次好像是我們的船艇誤擊了大陸的運輸艦,引起大陸七、八十艘的船隻結集在東莒對岸附近,補給均告中斷,戰況一觸即發,營指部下令全面備戰,於是我們把彈藥搬出來了,戰壕挖好了,接著每個人發下一份制式的「遺囑」,我們只要在空格的地方簽上名字即可,然後宣誓效忠,各就各位。局勢吃緊,有的新兵面對著遺囑忍不住就哭了起來。而我很快地簽好了標準格式的遺囑,還又另外寫了兩封遺書,一封給家人,一封給當時的女朋友,一切安排好了之後心裡反而覺得非常地坦然與平靜。當然,我也有很多不捨啊,但當時我想了一下,覺得人早晚都要面對死亡,最怕的是死非其時、死非其所,如果能夠在捍衛國家的行動中犧牲,亦可算是死得其所了,既已做了最壞的打算,頭腦反而非常冷靜,重大危機橫亙在眼前,私心的糾纏都非常淡了,我不是個好戰分子,但絕不允許自己因為得失心分散了眼前的注意力,那樣反而更容易遭致危險。
每個危機都是一次學習,往後這麼多年來我似乎還沒有衝不過的難關,我想這或許和「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的學習觀念有關。回看人生的過程,最大的感慨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十八歲時的三句話,至今居然依舊是我面對挑戰最佳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