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溝通如拋球
中階主管的溝通,大致上來說分為三個層次,也就是對上、平行和對下。中階主管對上的溝通主要在於維繫的作用,所以首重培養默契,從互相的揣摩到充分的授權,是有階段性的,上級主管不可能會在一夕之間就完全信賴你,在一開始時,你必須要假設:你的老闆一點都不相信你,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只相信自己,習慣自己動手做,一旦他必須把手插在口袋裡,假手別人去做事,他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還是我自己去做比較快」,這是人類最自然的反應。
所以當你成為中階主管後,第一個假設就是老闆完全不信賴你,但是你不能不做事。以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你就前途無「亮」。培養你和上級主管間的默契是第一階段。怎麼培養默契呢?那就是學會聽指令。最笨的人是在對方開口之前就先說出一堆自己的想法。聰明的人會發問,詢問上級對這個方案的想法或看法,瞭解公司的政策和立場,聽了之後複述一遍,並且在其中加入自己成熟的意見,再次詢問主管對你的意見的看法。
溝通的第一階段,好比一個「拋球遊戲」,雙方在來回傳球中勾勒出共識,培養默契,先聽再說,才付諸執行。
我認為一個好的幕僚人員,如果要得到上司的信賴,在他向主管報告問題的同時,必須先歸納出幾個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他必須讓主管瞭解:所有他想到的模式,你都想過了,將任何一個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說出來,同時也必須分析每一個方案的利弊,最後提出自己的建議,再徵詢主管的意見和裁定。這當中最重要的訊息就是讓上司知道:你不但是一個會聽指令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而且是多向思考,能夠顧及多層面,能夠分析和判斷。一個中階主管如果在發生問題時去找上司,直接報告解決方案有三,請問主管選哪一個,這做法會讓主管覺得你不夠負責任,這個表現是要扣分的;甚者,發生問題了,你只會說:「報告老闆,我們現在有問題了,請問該怎麼辦?」這個要扣更多分。
當一種成功的溝通模式逐漸成型,你可以在過程中學到許多上司的考量和決策力,這就是你的學習;同時,上司也會在過程中發覺你的思考力、判斷力,慢慢對你產生熟悉和信賴,也就會逐漸願意授權。
許多中階主管在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自動省略了說明每一方案的利弊,只提出幾個解決方法讓老闆去選擇;其實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有的人是因為每次提出方法後都會被修改,有的人是怕被老闆嘀咕,一、兩次以後就乾脆省略了,殊不知老闆有的是開創型的,有的是保守型的,你如果省掉了對方案的說明機會,或許你建議的方法會讓開創型老闆覺得格局太小、缺乏器識,或正好相反,讓保守型老闆覺得太衝動、欠缺考慮。所以在你和老闆之間的默契還沒有確立之前,不要迴避表達意見的機會。
什麼時候可以省略掉一來一往的拋球過程,直接享受默契帶來的順暢感呢?那就是當老闆覺得你和他之間,對事情的看法都很相近,方案的考量都很雷同,你們的判斷並沒有大差距時,他對你產生信賴感,或者是他已對你的判斷能力深具信心,甚至認為你的判斷會比他更好時,他就自然願意由你放手去做。接下來同質性的事情你就可以處理了,因為對你來說已經不是個問題,你已經得到充分的信賴和授權。
至於對下層的溝通也非常地難,第一,指令要明確,在明確的中間必須要讓部屬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也是同樣的老毛病,大部分的人通常都以為只要下一個命令,就期待事情可以完成,其實並不這麼容易;部屬如果有不同的意見而不說出來,難免也會造成一些負面作用,或是執行上的偏差。
我個人覺得,參與部屬的討論時,在第一階段一定要訓練他們都能充分的表達意見,你是代表老闆傳達決策的人,同時也代表部屬傳達在實行上可能會遭遇的阻力,因此在布達決策時,一定還要加以分析說明,將各種考量和決策之間的因果告訴屬下,讓他們明白:你聽得見他們的聲音,你早一步就為他們發現了可能的困難,而這個決策是出於你已經將這些都告訴老闆,已經做了一些修正後,才決定的。
這樣的做法可能在傳達命令時較為婉轉,也較為容易接受。相反的情況,如何將員工的反應告訴老闆呢?我想,中階主管最重要的就是永遠讓部屬覺得:你是他最重要的依靠。萬一部屬覺得你並不是他的依靠,他有難題你無法解決,他有要求你無法回應,這樣一來,他很容易在工作層級上bypass你,往後就更有理由忽略你的存在。出現這種情況時就糟糕了,他有問題時可能找別人想辦法,甚至直接越級去找老闆說,等於是在「打小報告」。
記得還是在當美國運通副理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插曲:有一天當公司正好中午休息時間,除了值班同仁之外,所有前面坐櫃檯的同仁都紛紛準備要出去吃午飯,偏偏這時來了幾個電話,而正巧當時負責值班的 Judy 小姐正在渾然不覺地和男朋友講電話,任由電話一直響著。這時在辦公室最裡間的外籍總經理從玻璃窗看到了這個情況,當下十分生氣,於是氣沖沖地快步走到小姐面前,大聲地當著大家面說:「Would you answer the god damn phone!」然後又氣沖沖地回到他辦公室,用力地把門一關,立時全辦公室的人都嚇得不敢出聲,當然我們這位Judy小姐就很委屈地哭了起來,當時看在眼裡的我,立刻瞭解我必須出面來化解這個問題,於是我走到Judy面前對她說:「Judy,不管剛才事情是不是妳的錯,我覺得老闆剛才對妳的態度絕對不對,我請妳相信我,我一定會負責把這個信息傳給老闆,請妳別再難過了,不過同時我也請妳幫我一個忙,到底我們是一個以顧客服務為導向的公司,下一次再有類似情況發生,無論如何要先接顧客的電話。」
我知道當時總經理也正在氣頭上,所以我故意不立刻找他,等吃過午飯我就敲他的門進去和他談話,一開頭我就說:「Bruce,我目前是您最主要的副手,而我又是本地人,我相信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好您與同仁之間的溝通管道,消弭之間可能產生的誤會,進一步更希望維護您的形象,使同仁都能正面地來肯定您這位老闆,喜歡這個老闆,您說是嗎?」他點點頭表示認同,於是我接著說:「今天這件事讓您動氣了我很抱歉,不過下一次為了您的身分與形象,我不希望您再直接去把自己暴露在這樣一個尷尬的場面,我希望您能盡量利用我來做您的『Buffer』(緩衝器的意思)。甚至,您真有什麼不滿,可以直接叫我到您辦公室,您要對我吼都可以,最起碼我可以承受而不會被您嚇到,我有理也敢據理力爭,更重要的是我將可以用我的語言、用我的方式去說服同仁改進,且無損您的形象,這樣不是更能發揮我身為您的助手的功能嗎?」於是他當場承認他沒有處理得很好,並接受我的建議到外面去安慰了一下Judy小姐,這件事就這樣圓滿地結束了,而我的洋老闆也愈來愈懂得利用我做他的「Buffer」,當然同仁也知道我絕對不是個「洋奴」(一不小心就會被我們自己同胞加上去的封號),而且也會為他們爭取權益,並成為保護他們的溝通橋樑。
至於「打小報告」的問題,要預防這種情況出現,就必須把第一階段的關係建立好,也就是讓部屬能充分表達意見,培養你和部屬之間的默契。我自己的經驗是,剛由美國運通到亞都飯店的時候,我就向董事會要求:凡事透過我來溝通,由我以「總裁」的身分向董事會負責。所以在我的一再提醒下,在亞都會有下面這種情況:某員工碰巧遇到飯店董事長,就直接反應了問題,董事長立即反問:「這件事情嚴先生知道嗎?如果不知道,那麼請先去告訴他。」
擔任過主管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透過正常管道來表達意見,員工的話是聽不完的。因為很多事情,同仁往往在自己的崗位上看到單向的問題,而缺乏整體的認識,他如果循正常管道反應,主管可以就已知的背景向員工做正面的說明,如果員工只是以他的看法直接向不瞭解背景的董事會成員說明,往往會有失超然。甚至有些情況,是員工遇到困難越級找人商量,通常是為了逃避責任或別有居心,所以中層主管和部屬之間也要建立默契,其所花費的心力、時間,和對上建立默契的心力、時間是一樣的。
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做法,當初我由運通公司到亞都飯店,我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在當時還不懂旅館經營又缺少「班底」的情況下,我必須要靠部屬來幫助我,和他們建立工作默契非常重要。
至於平行溝通的藝術,我想就是老莊的哲學:無我,在和人溝通的時候忘掉自己。當你每次想到自己的時候,你就沒辦法和別人好好談,因為你永遠會想把自己的理論和想法,強加諸於人,你難免會想要說服別人、影響別人、感動別人,可是以溝通來說,如果你是站在對方的對面,往往很難得到認同,如果你是站在並排的位置,雙方以相同的立場、同樣的角度看問題,可以揣摩彼此的意向,這樣才容易得到共識,達到溝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