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我寫過《拆掉思維裡的牆》和《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銷量過百萬,很多人因此受益。這本書從心理學視角,解開了很多錯誤心智模式的心結,讓人不被自己禁錮,活出真正自我。而《躍遷》這本書,則希望拼完這塊拼圖──從社會的角度解釋個人的成就和成功。
拆牆不夠了──這次我們要拆天花板。
那麼,從哪裡獲得這些知識呢?
顯然不是學校。今天我們的教育開始強調個性化,要幸福教育,這是一種進步,我們好歹從工業化的生產式教育走向了從心理學角度看待教育。但真的接觸美國的菁英教育後,你會發現他們不僅教這些,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如何判斷趨勢、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美國菁英階層的家長手把手、口對口地教授孩子這些知識,很早帶他們進入各種社交場合,認識最優秀的人,本質上,就在教他們如何更加輕巧地利用規律的技術。
我在當GRE老師的時候,曾經教過收費很高的一對一英語私教班,學生家長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很有錢,不在乎錢的家長;有一些則是收入中等,希望孩子有出息,一咬牙花大價錢的家長。對於前者,我傾盡全力讓自己對得起這個價格;對於後者,我則更加苦口婆心,小心謹慎,偶爾還開個小灶,我知道這些錢對這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每次,我都會跟接孩子的家長聊聊孩子的學習進度。我會說「你們家孩子詞彙量還不夠,要把這六千詞彙盡快背完,然後閱讀分才會好。」這個時候,我經常收到兩種回答。那些中產階層家庭的家長會說:「聽到沒有!要聽古典老師的話!回去好好背,好不好?」孩子溫順地點頭。而有些真正聰明的家長則會笑著說:「古典老師,我們家孩子就是不愛背單詞,但是他喜歡閱讀。我們進度不需要那麼趕,你能不能陪他多讀點兒有趣的英文書?」後面這種回答,震撼了我。
家長在答,而孩子在學──兩種不同的回答背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前者是「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後者是「我可以要求世界以符合我的方式教學」。我相信前一種孩子會成為最優秀的員工,但是後一種孩子,未來則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創造一些世上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即使你有足夠多的錢,你依然還是買不回來對於世界的真正認知。過去也許是寒門出貴子,今天則是貴門出貴子──這個貴不是富貴的貴,而是高貴的貴。真正優秀的心智,一定會培養出足夠優秀的人。否則即使身處最好學府,你依然學不到那些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
家庭教育當然是一種路徑,另一種路徑則是理性的科學分析和自身感悟:通過觀察社會真實一線高手的案例,加上科學的規律分析,個人也能找到這些高手背後的邏輯和思路。這本書的思維方式更是這樣:以最近五年來學習的底層數學、進化論、系統科學的框架,配合身邊高手的案例分析、結合生活的場景,把高手的心智和技術展現給你。
這也給了這個時代年輕人一條真正的公平競爭之路──即使你的階層和起點不夠好,只要你具有能在網路中識別高級心智的能力,這個世界的可能性依然為你敞開。聰明地勤奮,合理地利用趨勢,是這個時代科學地改變命運的技術。
《躍遷》就是我對於開頭的那個困惑的回答──希望那些「土鼈」朋友們,和我父母一樣誠實正直又努力的人,那些非常勤奮的年輕人,可以看完這本書,少走彎路,不再關門集氣,理解規律,引入資源,完成自己的跨越式成長,成為真正的高手。從同一認知起跑線開始,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這本書想要講的主題是:如何利用規律和趨勢,放大個人努力。
第一章,我們談到了網路、人工智慧對於學習方式、思考方式和競爭力的改變,以及人類是如何通過「外包大腦」完成一次次的進化。在未來的時代,我們該抓住什麼趨勢,又應該規避什麼風險?
第二章,談到的是如何作好選擇,培養競爭力的高手戰略。現代社會是一個機會變多,但是(成功)機率變小的社會,在這個時代,該如何識別自己的機會?我們從一個統計學的底層邏輯──冪律法則入手,分析了為什麼頭部會有重大的收益,該如何識別自己身邊的機會,以及有了機會以後,高手們是如何守住機會,保持不敗的。
第三章,解決的是關於學習的焦慮。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終身學習也學不過來的時代。這個時代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如何比自學更快地獲得知識?如何連線更多大腦一起思考問題?如何保持自己的學習動力?如何讓知識變成價值?我們會向最優秀的學習者和思考高手學習技術。
第四章,談及的是如何看懂和理解世界的技術,也就是經常說的高手「破局」的能力。裡面會引入一個重要的底層學科「複雜系統」,並且延伸出兩個方向──如何成為一個看得更遠和看得更透的思考高手?你會理解社會系統裡最重要的兩個思考工具──迴路和層次,讓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升一個台階。這章應該是認知難度最大的一章,但是絕對值得,因為前面幾章的思考都來自這一章的技術。
第五章,最後一部分,我們談到了高手的內在修煉。僅僅有外在技巧是不夠的,所有高手的技巧都是逆人性的,所以高手需要大量的內在修煉。這一章詳細談及了現代社會高手的七個心智關鍵字:開放、專注、遲鈍、有趣、簡單、善良、可激怒。希望你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我自己在前頭說了這麼多,讓這本書的思考顯得有點兒不成熟而青澀。
不過LinkedIn(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的話給我壯了膽:「如果你不為你發布的東西感到一點點尷尬,那就說明你太晚了。」
我也決定早點兒讓讀者受益:用一種適合這個時代的方式來發行這本書。先發布最小可交付的產品,再持續地反覆運算。我在書後整理了「躍遷書單」,方便你做更深的延展閱讀;我在書裡放置了一些可探討的話題,方便大家進一步參與討論;未來還準備做躍遷書友會,匯聚一群時代躍遷者。這本書會一直自下而上地生長,持續反覆運算下去。
電影《一代宗師》裡,把高手之路分成了三個階段:見自己、見世界和見眾生。
第一個階段是「見自己」:你得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局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受不了什麼,持續地走出舒適區,擴大自己的能力。
第二個階段是「見世界」:帶著這些對自己的理解上路,你會碰得頭破血流,你開始理解時代的趨勢、社會的規則,看到各種人生的可能。
這部分就是這本書主要談到的話題。看到趨勢、理解規律、升級心智、自我躍遷──不僅要有高手的認知,還要有成為高手的技術。
但高手之後還有第三階段,就是「見眾生」:高手當久了,勝勝負負,你終於理解,要把自己學到的、理解的、堅持的傳播出去,幫助更多人,這樣才能從高手變為一代宗師。
彼得.杜拉克的父親曾帶他去見經濟學家熊彼特,他父親問這位經濟學大師:「你現在還會想別人要怎麼記得你嗎?」「當然,這個問題對我很重要,現在我希望以後的人記得我是經濟學老師,一位很會教學生的老師。」
杜拉克的父親對這個答案很吃驚,熊彼特繼續說:「到我這個年紀,才慢慢體會到,只被人記得你的理論著作,是遠遠不夠的,除非其他人的生活因為你的行動而有所不同,這樣才算是有作為。」
小說《車輪下》裡寫道:「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相信有那麼一天,如果你已經修煉成為一代高手,希望你把這些東西傳播出去,文字的、聲音的、線上的、線下的……連線更多的聰明人,一起玩好這個輪子;推一把新人,讓他們跑得更快,越過你飛奔而去;拉一把活在車輪下的人,讓他們看到希望,過得更好些。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這樣定義自己的成功:讓其他人的生活因為你的行動有所不同,才算是有所作為。
這更是一種躍遷。
不得不說的感謝:
這本書上市前夕,收到很多老師朋友寫的序言、推薦和支持,編輯看著書封樂,你這是要集齊個人成長領域的所有龍珠啊。我感到了巨大的善意──兄弟們的感謝話就不說了,留著喝酒──我一定要留出點兒篇幅,感謝一些沒有他們,我就無法完成書的寫作的人。
要感恩我的爸爸媽媽和太太培根,還有兩個女兒彎彎和滿滿,他們對我支持最大,卻要求最少,只是鼓勵我去做這些自己熱愛的事,是我心靈的歸宿。
要感謝策劃人燕恬,以及在寫作中幫助我策劃、收集資料、激發思路的夥伴,于淼、侯定坤、劉晶榮、叢挺、熊斌、姚琦、王方……和新菁英團隊給我的巨大的空間。
還要感謝中信的編輯趙輝和張豔霞,我們為了封面和書名吵了好幾個通宵,最後又像接生孩子一樣並肩等待這本書的出現。
最後很開心遇見你──不知道是什麼緣分讓你拿起這本書。閱讀是一種思想的對談。在這個時代,能花點兒時間一起安靜坐著聊天的人,已經不多。很開心能和你在一起,快樂地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