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遷:「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知識大神教你在迷茫時代翻轉人生的5大生存法則!

  • 作者:古典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3/3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6077-3-5
  • 系列:邁向成功叢書
  • 規格:平裝/35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職場工作術/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走在時代前面的明白人

在我高中時,化學老師出了一道小測驗──一個空了很多格的元素週期表,要我們填空。
大部分人都填了一些,不記得的也蒙了幾個。我實在記得不多,索性完全空著,還寫上:「全部元素在化學課本最後一頁可以找到。」
第二天批改試卷,老師瘋了。
但老師是對的嗎?
老師是對的。考試的時候可不能翻化學書,還寫刺激判卷老師的話,我用這種驢脾氣來高考,肯定沒好果子吃,對大部分人來說,大學教育相對而言依然是成功的捷徑。
但我不知道,我無意中掌握了一種資訊時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識在哪兒,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在書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識放到腦子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一個知識在網上很容易獲得的年代,我的做法也許更加正確。

一、認知方式的改變:調用知識而非記憶知識
今天知識有多容易獲得?舉個例子,我住在清華大學附近,從我家到最近的書店步行大概要三十分鐘,而我從褲兜裡掏出手機查閱同一本書,大概只用五秒鐘。五秒和三十分鐘的區別,就是這二十年來資訊調取速度的差距──三百六十倍。
這樣快的調取速度,使我非要記住某個知識點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只需要記關鍵字,而不是具體內容,這樣能讓我的記憶量變大很多。但與此同時,我的大腦的另一個部件「工作記憶體」,也代表著我的理解能力,卻在這二十年裡沒有什麼改變。這讓我用一種新的方式學習和記憶。
過去出門,我會花半個小時記下我的航班、航站樓、目的地酒店、坐什麼車、當地有什麼好玩的等資訊;今天,我會花幾分鐘找到一個能提供這些資訊的好用的App。過去聽完演講,我會記錄下演講所有精采要點,今天我會發郵件索要PPT(幻燈片),然後打上標籤丟入我的知識管理庫,需要的時候調取出來。
我的認知方式逐漸轉換成調用知識,而不再是記憶知識。
學習的目標是調用資訊、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存儲─整合─提取─運用」的四步法。和中學時候的我相比,今天我的大腦聯網著一個一萬倍記憶量的雲端硬碟、享受著三百六十倍速的網速,但還靠同一個記憶體條和CPU(中央處理器)工作。
如果今天還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讀一百本書,並且嘗試把它們記住上,就好比一個人非要背下整本電話簿才開始撥電話。智慧不等於資訊,記憶應交給電腦。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找到資訊的搜索能力、運用資訊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資訊裡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
這種變化對於你來說,也許是漸進的。但是提高到人類歷史的角度──我們「記住知識」的方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而就是在近二十年內,新的認知方式突然成為主流,這種變化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就像電子從一個能量級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級。
這種突變式的進化,我們就稱為「躍遷」。

二、思考方式的改變:從獨自思考到連線的獨立思考者
對資訊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思考方式。當我想到一個點子,我不會馬上繼續獨自思考下去,而是會上網找找有沒有其他人也激發過類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電話給一個專業人士聊聊業內最新動態。
你也許會想,這太可怕了。一個人想到點兒東西,然後就馬上聯網搜索、與人溝通,好像自己沒大腦一樣──你說這是不是變蠢了?
我開始也這麼想,一直到我意識到,其實我過去寫書、寫專欄、講課也並不是完全獨自完成的。我寫出來書,發給編輯和朋友,大家丟給我他們的觀點以及最新看到的資訊,然後我再改。和今天的方式一樣,只不過現在反覆運算更快、範圍更大,以前從出書到收到回饋要半年,現在昨天發表的專欄今天就有回應。但是本質並沒變,寫作就是一種和讀者的對話。
那我到底有沒有變蠢呢?
有必要區分下「獨自思考」和「獨立思考」。我們可以調用全世界的知識和觀點,但是依然需要獨立面對兩個問題:其一,進入場景,面對當下資源、當下情景你如何解決當下問題?其二,回到內心,你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 ?你要調用多大的資源?你準備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怎樣的生活?這些都需要你獨立思考。
你可以連線打遊戲,看人家的攻略通關,但還是需要獨立地玩這一關,達成你自己玩遊戲的期待。就像跨國企業都在做的glocal(global-local)──「全球本土化」戰略,有全球視野,但是保存當地特色。
如果你有獨立思考能力,連線思考會讓思想品質變得更高,反覆運算更快。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連線的獨立思考者」。

三、核心競爭力的改變:人機合一
任何一條行業鏈,一旦某個鏈條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術,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變化。
數位攝影剛出來的時候,遇到了當時主流膠片派的一致反對──「沒有質感」、「顆粒度太大」、「噪點太多」。我手頭有一個二○○二年出廠的三十萬圖元的數位相機,剛起步的數位相機攝影效果也的確不盡如人意。
膠片派反對數位攝影更加深層的理由其實是,這個玩法簡直是作弊!膠片派多年摸索學習的暗房技術、沖印拼接技術變得一點兒用都沒有。如果有點兒靈性和審美能力的年輕人,拿個手機再來點兒濾鏡,效果並不比一般的攝影愛好者差。我認識的一位元報社攝影記者曾特別驕傲地告訴我,他能用一秒鐘憑藉手感不看鏡頭直接對焦,拍清楚一隻鳥。今天自動對焦的相機,很多都能做到這一點。數位技術的滲入使攝影界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走向了觀察和審美能力。
這種「高科技作弊」的情況出現在每個領域,隨著移動網路、AI(人工智慧)、VR(虛擬實境)等技術入場,一些你非常熟悉的行業,會面臨完全想不到的規則改變,競爭力會截然不同。
比如說我熟悉的教育培訓領域。一個培訓師的鏈條是這麼回事兒:研發內容─設計課程─現場演繹,有點兒類似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近二十年來,這個行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改變。

1、線下教育時代
十年前,一名培訓師的核心技能是「現場演繹」。當時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知識也稀缺,同一套知識能用好幾年。因為全都是線下,一個班講完的東西,可以在另一個班重複講一次,完全不需要調整。在這樣的世界裡,持續研發和改進課程似乎沒有什麼必要。一個老師三年講同一門課,只要表達得足夠好,絕對口碑爆棚。
一位婦女激動地拉著某老師的手說:「老師你講得真好,和當年一模一樣,你知道我有多感動嗎?十年前我就是聽了這個講座改變自己命運的。」線下教育時代有點兒像話劇時代──老師是好的話劇演員,演一百場《茶館》,那是大師。

2、線上教育時代
當線上教育發展起來,競爭格局完全改變了。
首先,知識更新很快,三年前的新知今天大半已過時,教研和研發變得很重要;其次,課堂變得無限大。我在「得到」App上的專欄《超級個體》有五萬多訂閱用戶,應該是有史以來使用者規模最大的收費個人成長課。在我寫這本書的兩個月裡,訂閱人數增加了兩萬,但是我幾乎沒有增加精力投入。當然這也帶來副作用,你的內容被永遠留存下來,下次講必須是新的內容。
這就進入了培訓界的電影時代──培訓師的核心技能從表演轉化到了研發能力。現在活躍在各個領域的頂尖老師,都是該領域的一線實戰高手或者專業研究者,不再是「專業」培訓師。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