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3、無邊界時代
「表演系」的培訓師們還沒有遇到真正的無邊界競爭(boundless career)──未來幾年,教育培訓、出版、傳媒、影視的邊界會開始慢慢模糊。一個網路內容產品,到底是不是培訓?很多VR產品的教學功能已經比培訓好,到底是不是培訓?Keep(一款移動健身App)到底算不算私教?未來的培訓市場,面臨IT(資訊技術)、VR、App、內容、直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
教育永存,老師也無可替代,但未來的老師一定是一群「人機合一」的新教師──用大數據理解知識盲點,用連線專家完成教研,他們是掌握了最新呈現方式的各領域專家。
一九九七年,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跟電腦「深藍」對弈,「深藍」最終以兩勝一負三平的成績獲勝。當時人類世界一片譁然。在二十年以後的二○一七年,谷歌的AlphaGo(阿爾法圍棋)跟圍棋等級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下棋,也贏了。但這次我們的媒體論調變得比較輕鬆,而且還蠻樂觀的。
為什麼相隔二十年,人類社會對於這個事情的態度會有這麼大變化呢?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逐漸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機器真的已經在很多領域比人強了。
《全新思維》的作者、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提到:世界已經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一個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時代,當AI能處理大部分左腦工作,唯有感性和創新能讓你獲得「人」的優勢。有六種能力極其重要: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
在一個人工智慧盛行、行業無邊界的時代,什麼是未來的職業通用競爭力?一個人能夠用機器學習和處理資訊,用大腦整合和創新思想,用系統思維思考問題,會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
今天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未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今天做的事,機器能做嗎?
我今天做的事,會被外包嗎?
我今天做的事,明天會做得更好嗎?
科技、社會、文化的躍遷,必然會帶來認知、思考、競爭力和人生觀的劇變。這種變化每個時代都在發生,近二百年尤甚,未來只會更快。
遠的有馬車夫因汽車被淘汰;近的有打字員因電腦被淘汰,傳呼機被手機淘汰;更近的有報紙被公眾號淘汰,膠片技術被數位攝影淘汰;身邊的有人工智慧擊敗人類圍棋手,大數據讓高盛金融分析師失業……
我用二十四個字形容這個時代的特質:
資訊變多、思考變淺,
機會變多、競爭跨界,
隨時干擾、永遠線上。
這是一個與過去十年玩法完全不同的時代──如果我們還頂著從非洲大草原進化來的大腦,裝著工業化時代的思維,操持著過去在學校裡學到的技能,也許還能蹦幾年,但長遠來看註定被淘汰。
一八二五年火車剛剛試車成功的時候,這個又笨又大的鐵傢伙遭到的冷眼絕對比讚揚多。每次火車開出的時候,總有很多農場主駕著馬車和火車賽跑,每每都能把火車比下去。比完後馬車主在酒吧舉杯相慶,一起調侃火車。
近二百年過去了,再也沒有比火車快的馬車,因為火車的內在結構更合理、更開放,也更加能反覆運算。任何偉大而卓越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喝彩少而冷嘲多,為大部分人所不解。
同樣,走在時代前面的明白人,永遠是小部分。他們理解世界的趨勢,瞭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快的反覆運算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長週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優秀的人方法論比你正確太多。
這些人就是時代的高手。
◎個體的跨越式成長
一、躍遷是一種跨越式成長
「躍遷」(transition)這個詞乍聽可能很生僻,其實我們天天都能接觸到躍遷。躍遷是一種跨越式成長,一種能量激發下的突變。
比如說燒水。水在攝氏零度到攝氏九九度之間,都只是溫度升高,在攝氏一百突變成氣態,這種突變物理上叫作相變,英文就是「phase transition」,即形態躍遷。
量子物理中,電子只能有幾個固定的量級,吸收能量以後,會突然從一個量級跳躍到更高的量級,不存在中間狀態。這個過程也可以反過來,從高能級往回跳躍,釋放出光子。這個過程,就叫作量子躍遷。
我們的生命也是躍遷而來──無機物聚合突變成為有機物,有機物突變成細胞,單細胞突變成多細胞,多細胞到複雜生物,到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一直到人類。人類通過文化、經濟、社會進一步聚合,形成了今天的社會。這條鏈條一頭是分子,另一頭是人類社會,其中鏈條的大部分是漸進式進化,而幾個最重要的環節,都在躍遷。這種理論叫作「元系統躍遷」(metasystem transition)。
所有躍遷都有類似的模式:受到激發的突變,沒有中間狀態。
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是躍遷式的。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一九○五年的愛因斯坦的故事。那年他還是一名二十六歲的默默無聞的瑞士專利局小職員,他業餘時間一直在思考光與時間的關係。在那年三~九月份這半年裡,他連續發表了六篇論文。
三月十八日,《關於光的產生與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
討論了光量子以及光電效應,啟發了量子力學;
四月三十日,《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
確定了原子的存在,推導出計算擴散速度的數學公式;
五月十一日,《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
提供了原子確實存在的證明;
六月三十日,《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
提出時空關係新理論,被稱為狹義相對論;
九月二十九日,《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
推出著名科學方程E=mc2;
十二月十九日,《關於布朗運動的理論》。
只需要你有高中物理水準,就能感覺到這六篇文章的霸氣側漏。費曼點評說,那一年的愛因斯坦至少應該得三個諾貝爾獎。其實諾獎都不足以定義愛因斯坦,接下來整個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大樓,都蓋在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基礎之上,在六個月之內,愛因斯坦搞出來兩個奠基工程。一九○五年也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
不過這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奇蹟年,上一個是一六六六年。那一年,牛頓在鄉下老家躲瘟疫,在寧靜又無聊的鄉村日子裡,信手發明了微積分,完成了太陽光的分解實驗,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二、如何實現自我躍遷?
如果把個人通過刻意練習、自我反覆運算而帶來的漸進式進步叫作自我反覆運算,那麼利用科技、社會系統的能量,快速跳躍式升級,則是自我躍遷。
留心觀察,你會發現個人成長也是一個「漸進──躍遷」的過程。
持續的學習、閱讀中,突然有一天一個概念擊中你,你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過去困擾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頓悟,這叫作認知躍遷。
於是你按照新領悟的方法持續地積累、練習、見人、蓄勢,卻長久沒有什麼變化。有時候,你都快要放棄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水準上升了一個台階,這就是第二個階段──能力躍遷。
我曾經有段時間每天聽英語新聞廣播,連續三個月好像並沒有什麼長進。那個時候我也很迷吉他,正準備放棄英語去全力學吉他。我的吉他老師反而回頭勸我:「先別放棄,再等等。音樂裡這個階段叫作『薰耳朵』,你要不斷地聽好東西,然後聽著聽著你都以為自己忘記這件事了。有一天,你就成了。」一天早上,我突然發現自己一邊騎單車,一邊不經意地聽懂了所有的英語內容,而且一點兒都沒反應成中文。
從能力躍遷到能級躍遷,則是一個價值從內向外的過程。你的內在價值提高,但是外界還需要時間體驗。但是這個階段是爆炸式的……在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和爬坡之後,你正確地做出了幾個選擇、換了幾個平台,身價、能力和水準會突然上一個層次,看問題、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這就是能級躍遷。反過來說,在組織裡,有很多人只是隨著年齡和資歷上升到了一定位置,他們的眼界、格局都沒有太多的變化,他們並沒有躍遷過。
躍遷的底層邏輯在哪裡?《科學革命的結構》裡提到一個概念,叫作範式(paradigm)。重大的商業和技術突破,往往不是技術突破,而是對於技術的應用和認知方式帶來的範式的突破。飛機的發明就是個好例子。
人類一直在嘗試發明飛機,他們觀察了鳥的飛行,於是認為飛機的機翼應該像鳥的翅膀一樣拍動。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都做不出來。但是萊特兄弟換了一種範式──他們思考,飛機的機翼有沒有可能不像鳥的翅膀,而是像船帆呢?
這個想法一旦清晰,飛機的原理就呼之欲出,接下來只是如何沿著正確思路改良的過程了。萊特兄弟在一九○三年領先比他們學歷、財力都高很多的競爭對手,在自行車修理鋪造出人類第一架飛機。飛機的發明不是科技的突破,而是認知範式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