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進行書寫冥想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效果?
效果一可以整理想法與情緒
寫下來之後大腦會變輕鬆,內心會越來越井然有序。這是因為「工作記憶」被釋放出來的關係。
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塊名為「工作記憶」的短期記憶區。這裡被叫做作業記憶,是指在短時間存放、處理資訊的能力。
這和電腦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很相像。如果同時開啟各種應用程式,速度就會變慢;相同的道理,若同時思考太多事,工作記憶就會陷入超載狀態。
如果最近大腦變得不太靈活,沒辦法順暢無礙地思考,感覺記憶力變差,可能就是腦內的記憶體容量已滿。
寫下來就像將電腦上的資料儲存到外部空間,把煩惱和思考的事寫在紙上,可以釋放一部分的工作記憶,也會因此感到輕鬆。
無論是想解決煩惱或整理房間,重點都是將儲藏在內的東西暫時挪到外面。在心理學中,把內心想法表達出來,稱為「外顯化」,將身心「內在」的現象,透過紙張或手機等「外在」媒體表達,就能梳理想法和情緒。
效果二減輕壓力
如同先前所述,日記式書寫是以表達性書寫為基礎,作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一種治療方式。
紓解不安或緊張的原因,心理學稱為「淨化作用」(catharsis)。現已得到證實,在紙上如實寫下自己的心情,負面情緒會因為「淨化作用」得到宣洩,而提升幸福感。
把目前的煩惱、覺得不安的事化為文字寫下來,可以讓煩惱更明確,就像俄羅斯方塊中的凸面磚和凹面磚結合一樣,消失地一乾二淨。
人對不明白的事、不明確的狀況會感到不安,不過寫下來之後,模糊不清的煩惱就有了具體的形狀,光是這樣就能減輕焦慮,讓人安心。
此外,寫下目標或願望,讓想法更明確之後,能察覺到快偏離價值觀或目標的自己,並重新回到目標或動機的軌道上,這樣不但能減輕壓力,也更容易控制精神層面。
效果三後設認知能力會提升
能夠做到後設認知是非常大的優勢。
在正念或聚焦(focusing)等心理治療方式中,會使用「認同分離」(disidentification)。認同分離意指客觀地觀察自身,將情緒及想法當作是眼前發生的他人之事。換句話說,不是將自己和那些情緒、想法當作同一人,而是將它們視為身體裡正在經歷的事。
能夠得到「認同分離」的視角,進而做到後設認知,可說是冥想或日記式書寫的目標。
這種感覺就像靈肉分離,靈魂從稍微高處的地方俯瞰肉體一樣。
這正是十四世紀日本的能樂師世阿彌所說的「離見之見」。「離見之見」是指觀者並不和舞台上發生的事或人物融合為一,而是保持一定的距離觀看。因為距離太近,反而會讓人看不清。
情侶或夫妻若總是相處在一起,會漸漸地越來越不了解對方,但只要稍微拉開距離,就又開始能夠理解對方。或是一直待在日本,便不會知道日本的好與獨特性,但只要到了國外就能夠明白。
我們的內心也一樣,將盤旋在腦中的情緒或想法、位於內在的東西書寫下來,就能夠客觀地看待。
效果四可以深化自我洞察能力,改變自己
正念或書寫冥想是一種「覺察」的訓練。
我們的思緒是無意識在運作,我稱之為自動駕駛狀態。
意思是行為和想法很少從零開始產生,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或習慣運作。
意即如果我們無法自我覺察無意識的想法或行為,就會不斷重複負面習慣、慣性或是反應模式。
反過來說,只要察覺自己總是有什麼反應,就不容易陷入負面想法、情緒或行為模式。
覺察、自我洞察越來越深化之後,就能發現並放掉自己自幼以來不斷重複的慣性、根深柢固的想法,或不知不覺間承襲自父母的價值觀。
不再將負面的想法照單全收,重新植入對自己未來人生有幫助的新思維或價值觀,生活方式就會慢慢改變。
效果五從新視角看事物的能力提升,獲得共感能力
Google也有提到,冥想的效果之一就是「共感能力」。
若用一句話說明,就是可以感受對方的心情或感覺的能力。在實際進行本書介紹的書寫冥想或日記式書寫作業後,能開始意識到他人話語背後的意涵。
能開始將事實與解讀分開思考,知道自己感受到的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才好?」、「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什麼解決方式才是最佳對策?」,想到什麼就直接寫在筆記本上,便能從多個視角觀看事物或現實。
能這麼做之後,便不會再被對方的一舉一動牽著鼻子走,怒氣也會消失,並能開始寬恕和理解對方。
效果六活化前額葉皮質,更容易控制情緒
前面寫到冥想可以活化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書寫的行為也同樣能活化大腦前額葉皮質。
以「大腦訓練」聞名的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所長川島隆太教授,曾對書寫文章時的大腦活動進行研究,發現如果是用手寫,大腦前額葉皮質會活躍運作;但若是用電腦或手機打文章,前額葉皮質則幾乎不會活動。
前額葉皮質是大腦掌管下決定、解決問題、控制注意力、克制情緒的區域。研究認為這裡和學習、記憶有很深的關聯。
若前額葉皮質活躍,比較有能力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衝動,能做出更好的判斷或克制自己。
相反地,前額葉皮質若不活躍,就會變得情緒化、衝動,漸漸導致無法控制情緒。
除了前面所舉的六大效果,還可以得到以下效果:
提升智商(IQ)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
讓情緒更有條理
讓價值觀和目標更明確
提升創造力
心理韌性增加
提升注意力
開啟接納自己、自我成長之路
提升幸福感、感恩能力
各位覺得如何?書寫冥想雖然樸素又簡單,卻能獲得非常巨大的效果。
寫在筆記本上,自然就會從「煩惱」模式切換到「思考」模式。
一直陷在「怎麼辦、怎麼辦」的迴圈,想法變得負面、持續煩惱,無法讓你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但是如果可以區分事實與詮釋,訂立自己的問題與假說,進而採取下一步行動,人生就會確實地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寫下腦中的東西→覺察→深入挖掘→覺察→提問→覺察……光是反覆這個過程,壓力和不安就會慢慢減輕,想法、價值觀和該做的事也會越來越明確。
回顧時使用的「1N1W1H」
在深入挖掘回顧的內容時,可以使用「1N1W1H」的問句提問。
Now現在變得怎麼樣?現在回頭看感覺如何?
Why為什麼?為什麼當時會這麼想?
How接下來怎麼做?問題的具體對策是?
從這三個面向對自己提問,會更容易產生新的覺察或發現。
首先是Now。問自己「現在變得怎麼樣?」、「回頭看感覺如何?」,然後寫下來。
接著是Why。回顧過去,再深入挖掘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最後是How。問自己「接下來怎麼做?」,照實寫下自己的答案。
裡面應該會有難以解決,或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內容。此時就接受「這件事很難解決」的事實。等到再過一段時間回顧時,你的心境或狀況或許已經改變了。
這個回顧作業會成為一個契機,讓你察覺原本就在心中,只是沒有發現的想法,或自己思考上的慣性。
在進行回顧時,另一個要意識到的事是「書寫的速度」。
不需要像寫下腦中想法或深入挖掘時那樣振筆疾書,而是有意識地放慢書寫速度。
在回顧時讓大腦進入「深思模式」,慢慢地思考。
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動筆能促使表層意識運作。尤其是要冷靜、理性做判斷,或整理寫下的東西時,稍微花一點時間,慢慢仔細地思考。
消除壓力的方法「S.T.O.P」
前面請各位寫下讓情緒起波瀾的事件,以及面對該情緒時的反應,感覺怎麼樣?
在書寫不愉快的事或開心的事的過程中,漸漸可以看見自己什麼時候會感到開心,什麼時候會煩躁或消沉。
遇到事情時的反應會自動且慣性地產生。
我們不是有意識地決定「我要產生這樣的心情」、「我要這樣看待這件事」,而是無意識地自動發生。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模式了。
我希望各位特別注意的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產生的壓力反應。
請各位養成一個習慣,當發生不愉快的事時,注意自己自動且慣性發生的壓力反應。
有一種方式,可以停止這種自動思考,那就是「S.T.O.P」。
Stop停止
Take a breath深呼吸
Observe觀察
Proceed前往下一階段
察覺自己感受到壓力時,就將意識放在內心的暫停鍵上。
暫時停止,深呼吸,然後觀察當下的情緒。「我現在因為○○事而煩躁呢」、「再怎麼煩躁也無法解決問題,那就前往下一個階段吧」。
像這樣在腦海中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