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內心的遺憾收拾乾淨:了結心中的每個「放不下」,讓心回歸清爽

The Power of Closure: Why We Want It, How to Get It, and When to Walk Away

  • 作者:蓋瑞.麥克萊恩博士
  • 譯者:姬健梅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6/30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35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55-4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32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逐步替「了結」下定義
如同前面所說,要替「了結」下一個精準的定義很難,但我會盡力而為。依我之見,「了結」是由「終結感」與「明確感」來界定的一種情緒狀態。這表示你對某個情況不再有曖昧不清的感覺。你的疑問大多得到了回答,即便你未必喜歡所有的答案。當一種情況沒有讓你得到「了結」,你會常常去想它,甚至想個不停,試圖弄清楚事情何以會這樣發生,或是想像假如你採取了不同的行動,事情可能會如何。而當你得到了「了結」,你未必對事態的發展感到滿意,但是卻對事態有了更清楚的理解,不再覺得有必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頭;你可以繼續前進,專注在其他事情上。
最令人滿意、也是大家最想得到的「了結」,往往涉及人際間的誠實溝通以及和平解決衝突,得到整體而言令你稱心的結果。不過,這不是「了結」的唯一形式。「了結」可能令人傷心或痛苦,可能令你為對方的行為(或是你自己的行為)感到遺憾,但是希望你能夠理解這些行為。你未必都會喜歡自己的疑問所得到的回答,可是只要這些疑問以令你滿意的方式得到了回答,而你覺得自己能夠拋下過去,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了結」。
比如說,與你交往了好幾年的人最近跟你分手了,而你無比震驚,完全沒料到這件事會發生。你本來覺得一切都很好,結果突然之間:砰!事情就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想要得到某種「了結」,對吧?
以下是「了結」可能發生的一種方式:你和前男友(或女友)碰面,談談你們各自給這段關係帶來了什麼,不管是有利於這段情侶關係成功的,還是不利於這段關係成功的。你們兩人都覺得從這番討論中對自己有了更多了解──哪些地方你們做得很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你們未來應該尋找什麼樣的伴侶。談完之後,你們互相擁抱,然後離開,也許含著淚,也許帶著微笑,也許感到些許懊悔,懊悔這段關係沒有能夠更好,但現在明白了原因何在。
我把這視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們在結束一段關係時都想要經歷的。好萊塢也編不出比這更好的劇情。當我的諮商當事人處於這種情況,而我們討論到「了結」,這種場景就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而儘管這種場景不算常見,卻的確會發生──至少是它的某種版本。
不過,以下是另一種場景:你的前男友(或女友)顯然情緒激動地來到你們碰面的地方。在你尚未開口之前,對方就對你進行言語攻擊,把你們這段關係裡出的差錯全都怪在你頭上,說他認為你這個人糟糕透頂。你根本插不進話。最後你起身離開,留下對方獨自發怒。
你可能會因為沒有機會說出你的看法而感到難過、生氣和沮喪,但這個不愉快的經驗或許的確回答了你的某些疑問。假如你曾經疑惑這段關係是否還有機會挽回,現在你可以確定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可能明白了你的前男友(或女友)是個不講理或不厚道的人,少了他你會過得更好。這也許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好萊塢式結局,可是如果這個結局使你理解了某些事,讓你能夠向前看,繼續過日子,那麼這也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了結」。
「了結」以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而得到「了結」的一個關鍵在於敞開心胸接受下述這種可能性:即使得不到你期望得到的那種「了結」,也未必表示你沒有得到「了結」。這一點我將會在後面幾章加以討論。我們所想要、需要或自認為應得的「了結」未必都會以我們所希望的方式發生,但即使是不盡理想的「了結」也能解開我們的疑惑,使我們感到解脫。

人類對「了結」的需要
「了結」跟什麼有關?對我的諮商當事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一切!或者至少是跟他們的心理健康、幸福、自尊有關;這只是其中幾件他們認為關係重大的事。我們之所以渴望「了結」是因為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徹底理解一件事何以發生,需要找到前進的路。我們也可能為了別的原因而尋求「了結」:為了原諒別人或是被原諒,為了澄清一個誤會,為了療癒我們自身的感受。
我們對「了結」的需要何以如此強烈?避免不確定的事物乃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會對抗、否認、逃避不確定的事物,並且因此而受苦。對於懸而未決的事、沒說出口的話、未與別人分享的感受、擔心自己沒能履行的義務,我們天生就會感到不安。人類想要知道。我們不喜歡心有懸念,討厭不明白一件事何以發生、不明白另一個人何以選擇做出某種行為。而視我們本身自我防衛的程度而定,我們也會想知道自己可能做了什麼而導致這種情況。
「想要知道」是種非常人性化的渴望,能使我們得到自己所尋找的理解,但也可能導致執念,使我們陷入不再握有權力的處境。而在缺少真實資訊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過於樂意介入,替我們編出可能導致更多痛苦與折磨的故事。
當我們想像著得到「了結」,事情似乎很簡單。兩個成年人坐下來,設法把事情解決。雙方描述各自的觀點,傾聽並且理解,針對如何向前邁進達成某種協議,不管是否要一起走下去。可是如同我們所知,人類是相當複雜的。任何一位治療師都會告訴你:整理情緒和釐清自我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你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感受,能用言語表達你的想法和感覺,能夠聆聽而不懷著自我防衛的心態。這需要雙方互相遷就。以我的經驗,當你向另一個人尋求「了結」,你是在請求對方敞開胸懷、展現自己的脆弱、願意挺身而出與你進行誠實的討論。這可能是個很大的要求,當你和對方都被困在自己的人性中,包括人性的所有天賦、缺點和矛盾。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