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忙碌會降低生產性
改變忙碌的時間感
根據某項調查得知,要做的事太多,會造成生產性降低。人一忙確實容易疲憊,所以也會影響身體狀況,大腦功能也會跟著下降,所以生產性會降低。
但只要忙碌,就會有很努力的感覺對吧。
忙碌的人會讓周遭人覺得「那個人很努力」,所以才會有人深陷其中無法跳脫。
也有人抱持「要委託工作,就得找忙碌的人」這樣的想法。
這項說法的根據是「因為工作忙碌的人,懂得安排」、「因為工作忙碌的人能力強」。
但這個想法真的對嗎?
過去我和許多人共事過,但並非「忙碌的人=工作能力好的人」。
因為能力和技能差,所以總是忙不過來的人,以及工作不得要領,總是瞎忙的人很多。
工作上看重的是,要展現身為專業人士應有的「成果」。
在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展現出成果時,只要知道太過忙碌只會帶來更多壞處,這就會成為你改變時間感的契機。
世上有許多厲害的人。
工作很忙碌。工作上展現成果,同時也都會保留時間用在自己的嗜好上,並時常玩樂。也都會保有充足的睡眠。
這種人活動力這麼強,讓人很納悶他是如何安排時間。
我試著向這種時間達人請教。
「你是如何攢出時間的?」
結果他給了我這樣的回答。
「我自己做的事,和自己不做的事,分得很清楚。如果是工作,能交給別人處理時,我就會交給別人,不會不乾不脆地往身上攬。在人際交往上也是,儘管別人邀約,我一樣拒絕,這種情形相當多。我就是靠這樣攢出時間的。」
原來如此,我原本認為此人是用驚人的專注力和精力去處理一切事務,但其實他擁有明確的選擇標準,徹底實踐「隱藏正向的訣竅」。
人是充滿欲望的生物。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做,不斷產生這樣的念頭。
容易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往往是好奇心強的人、一本正經的人、完美主義的人。
請這種類型的人尤其要留意「隱藏正向的訣竅」,擺脫窮忙。
將「忙碌」改變成「充實」
舉個例子,有人展開他最愛的旅行。
因為有很多地方想去,所以他排滿了旅行的預定行程。由於時間不夠用,他削減了睡眠時間。
像這種時候,會用以下這樣的表現方式嗎?
「哎呀,因為旅行太忙碌,我都沒什麼睡。」
如果是喜歡旅行,應該會用太沉迷、太投入這樣的表現來取代「忙碌」吧。
「哎呀,因為旅行太投入,我都沒什麼睡。」
另一方面,當排滿工作時又會是怎樣呢?
「哎呀,因為工作太忙,我都沒什麼睡。」
似乎有人常會這麼說。我以前也是。
「忙」這個字,不太會用在想做的事情上。說起來,算是對不太想做的事才會用這個字。
的確,「忙」這個漢字寫作「亡失了心」。
就算被喜歡的事、想做的事占去了時間,這時候也不會覺得「忙」,而是覺得「充實」。
感覺截然不同。
所以要是你覺得「忙」,那也許是你不想做的事。
覺得自己很忙時,不妨試著以冷靜的觀點重新評估吧。
在日本,過去曾經有一股風潮,將忙視為美德。
人們一直被洗腦「忙碌是好事」。
或許猛然回神才發現,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了忙碌中毒。
對「忙碌」進行細部分解
如果覺得「忙碌」,或許就是你重新評估時間的時機。
「忙碌」是整體的感覺。這種時候試著對「忙碌」進行分解,看到的景致會就此改變。
就以因製作資料而忙碌的時候為例,來加以解說。
將製作資料的內容做如下的分解。
〈思考〉「找尋類似的案例」、「驗證過去的成果」、「查資料」、「想出點子」、「將內容化為語言」、「將內容視覺化」……
〈行動〉「製作資料」、「吸引注意」……
像這樣對要素進行分解後,可以從中看出一些事。
原本隱約覺得「忙碌」的事情,或許可從中發現「喜歡的事」、「想嘗試的事」、「可能會沉迷的事」。
舉例來說,在製作資料時,我並不喜歡查資料,但我很喜歡想點子。
雖然會因人而異,但若能像這樣加以分解,從中發現想做的事,製作資料的時間價值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忙碌」這種情感中的一部分,會變換成「充實」的情感。另一方面,如果能發現自己可以不用做的事,這時就是「隱藏正向」的訣竅。
「馬上行動」不見得正確的原因
以「馬上行動的人」當主題的書,在出版界熱賣。
這表示有「工作累積」、「拖拖拉拉」這些問題的人相當多。
馬上行動的人,與工作能力強的人,幾乎是同樣的意思吧。
實際上,那些事業有成的知名大老闆,大多都是這種人。
經營UNIQLO的FAST RETAILING會長柳井正先生,在受訪時提到「即刻判斷、即刻決定、即刻執行」。
說到優秀的經營者為什麼能即刻判斷、即刻決定、即刻執行,那是因為他們平日一直在思考這些事,做好了準備。並非胡亂地即刻判斷、即刻決定、即刻執行。也不是憑直覺行事。
如果什麼事都馬上做,會沒做好準備就突然執行,以致做了不必要做的事,會有這樣的風險。
我曾聽朋友提過這麼一件事。
「公司的後輩一直認為『馬上就行動,代表工作能力強』,因而不管什麼都馬上去做。但因為貪快,做法顯得很粗糙。有時還會搞錯優先順序,或是事後非得一再訂正不可。到頭來,反而給周遭人添麻煩。為了幫忙善後,上司也被占用了不少時間。」
這就是對馬上行動有誤解的人。
也會有「不要馬上就行動比較好的時候」。
過去我和許多人共事過,但在「馬上行動的人」當中,有人對於「該做,還是不該做」「該現在做,還是之後再做」,完全不判斷,就這樣開始著手。理由是他認為「馬上行動很重要」。
此外,逼迫對方馬上作出判斷和決定,也有其風險。
因為在對方沒做好準備下逼迫,對方無法作出冷靜的判斷。
很可能在現場的情勢或一時的想法下,作出錯誤的決定,有這樣的風險。
像這種時候,不當場作出決定,也有其必要。事後再找時間以多種不同的觀點重新思考,這也很重要。常會因此察覺原本沒發現的部分。
請重新評估,看自己是否因為馬上行動,反而被奪走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