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
夫差即位的第一年,就任命伯嚭為太宰。一朝天子一朝臣,伍子胥再好,畢竟是上一代重用的老臣,夫差想要用自己人,這是少主的典型心態,可惜他選錯了人。
這時的夫差整軍經武,念念不忘的就是要進攻越國,報殺父之仇。
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
第二年,吳國發動全國精兵進攻越國,越國在夫椒大敗,夫差終於洗雪了姑蘇之恥。越王句踐這時只剩下甲兵五千人困於首都會稽城,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投降,希望成為吳國的屬國。
吳越之間不僅有怨,而且有仇。請問如果你是吳王夫差,你會接受殺父仇人句踐的投降,讓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嗎?
我想熟悉吳越故事的各位,一定不可能接受吧!
但是吳王夫差接受了。
等等,先不要急著罵他笨。他笨不笨與我們何干?
重要的是,各位應該好好思索,夫差懷抱如此深仇,會是什麼原因才能說服他?
要說服一個人,首先要找對人,這才能事半功倍。句踐請文種去找吳國政壇目前的紅人伯嚭,希望他從中調和,讓吳王接受越王投降。
伯嚭為何要冒夫差大怒的危險,來幫越國請降?很簡單,因為這樣對他有利。
除了越國會送上豐厚的賄賂外,更重要的是,吳國主戰派的首領是老臣伍子胥,伯嚭這樣的新朝紅人,豈會希望伍子胥一家獨大?
夫差為何此時不報殺父之仇,而接受越國請降?很簡單,因為這樣對他有利。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夫差一心想要北進中原,成為天下霸主,完成吳國歷代君王夢寐以求的偉業,這是他最大的心願。霸主也就是諸侯的盟主,要成為盟主,得先有屬國,越國的歸附豈不正中他下懷?更重要的是,吳國主戰派的首領是老臣伍子胥,像夫差這樣的新朝少主,豈會希望伍子胥一家獨大?
吳王將許之。
吳王決定要同意,結果伍子胥就立刻跳出來阻止。
伍子胥諫曰:「昔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後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在這裡,伍子胥拿少康中興的歷史典故來諫勸夫差。當年,夏朝曾經被有過氏滅掉,少康是夏朝天子的遺腹子,最後卻能憑著小地寡眾為根基,重新聚集夏朝的舊臣,然後復仇成功滅掉了有過氏,而中興了夏朝。
為什麼伍子胥要特別提少康?因為少康正是越國的始祖。伍子胥要提醒夫差,句踐乃是少康子孫,天生就有能夠隱忍復仇的血統!
「今吳不如有過之強,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寬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
伍子胥又說:「現在吳國再強,也沒有當年的有過氏強;句踐再小,也比當年的少康大。不趁現在把越國滅了,卻寬容讓它有喘息的機會,這不是製造他日的患難嗎!而且句踐這個人身為國君,卻能夠忍耐辛苦,絕非常人,現在不滅,你以後一定要後悔的!」
如果你是夫差,請問你認為伍子胥說得有沒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可是夫差聽了沒有?他不聽。夫差聽太宰嚭的,太宰嚭主張要接受越國投降。
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夫差決定放過越國,跟它保持和平,讓越國做為吳國的屬國,然後就撤退了。
既然伍子胥說得有道理,為何夫差不聽?因為沒有說中他的心。我在前面幾本書曾經說過,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則就是需要和有用。你有用不代表對方會重視,因為他不覺得他需要。
夫差在當太子時打敗楚國,剛任吳王就戰勝先王都無法戰勝的越國,設身處地的想,他怎能不志得意滿?怎能不覺得自己可以超越歷代先王?怎能不夢想更偉大的事業?
在夫差來看,越國已經投降,不足掛齒。如果他一心滅了越國,豈不讓其他小國寒心,以後還有誰願意歸附吳國?這樣以後怎麼北進?怎麼完成中原霸業?這些老年人,為什麼就不能明白年輕人的夢想和銳氣呢?
老年人不會明白年輕人的夢想和銳氣,但他們明白現實的殘酷。
這是伍子胥第一次諫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