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在說什麼?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把我看成法力無邊的神祇,希望從我身上獲得福報,這個人是走錯了路,不能開悟。
信佛行善,不是為了死後能到西方淨土,而是通過修行省思,在世之時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如何才是走對路,才能開悟?
《金剛經》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一切眼前情境沒有好壞分別,
抱持這種觀點就是「非相」。
人喜歡以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然而世界只是隨順變化,不會依我們的期待展現。
老天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下雨之前天氣如何?
如是長期久旱,則是天降甘霖。
如是長期下雨,則是水患不止。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因緣條件一時聚合而成,如果我們覺得際遇是好的,那只是你自己一時的想法。如果我們覺得際遇很壞,那也是你一時的想法。
日麗風和,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是什麼行業?
旅遊業者很喜歡,農夫則抱怨田裡缺水。
開悟者們知道: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們能改變自己。
天氣變壞了,我們的心並沒有變壞。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面對眼前情境時,不站在自己主觀立場去分析好壞順逆,就是開悟者。
什麼是一切諸相非相?
「法相」就是當下眼前情境,站在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順逆,就是「有相」。沒有自我觀點,只是無我地融入於當下,就是「無相」、「諸相非相」。
無相曰空,空則無相也。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主觀想法,於在任何當下只是無我地隨順變化,而沒有自己,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諸心非心
《金剛經》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面對任何當下,心無愛憎分別,
即是「非心」,這才是正確的清淨心。
人喜歡依自己的好惡評估情境的好壞,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
然而海只是海,雲只是雲,
純然的看待一切才是清淨心。
三界心盡、無緣大悲
古聖先賢說: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然而佛陀卻持相反觀點,佛陀認為背負過去的渴望,為完成未來期待而為只會增長貪欲,是痛苦煩惱之源。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心不能抱持著過去的主觀,
評估現前情境,企盼未來。
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皆是無常,聖弟子們!如能作如是觀察,就能無我地融入當下現前。」
凡人總誤以為有一個恆久不變的我,從生到死隨著時間流動。他總是抱持過去的想望,刻苦自己努力完成現在,企求達成未來成果。
然而外在空間隨時變化,自己本身也隨時變化,從前不等於現在未來,二十年前的我也不等於現在和未來的我,綜觀我們的一生,沒有哪片時間切片是相同的。
我人四相
《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一切情境只是一時條件聚合,沒有自我立場、對方立場、所有眾生立場、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相續的立場。
無論我們還有多少壽命,我們只能兌現此時、此地、此刻、當下、瞬間!
生命不存在過去,不存在未來,生命只存在現在當下!當下才是生命實相。
佛陀說:「面對情境時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正確用心之法。生命是由一片片當下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用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評估此時、此地、此刻的好壞順逆。」
《金剛經》說:「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如果心生愛憎分別,便有自我立場、對方立場、所有眾生立場、時間相續的立場分析際遇的好壞順逆。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踩進同一條河流。」
因為人已經不同,水也不同,。
無論我們有過多少輝煌的日子?
我們無法重回過去。
無論我們將來還有多少時日?
我們也無法兌現未來。
人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當下現前!
開悟者覺悟出當下才是生命實相,由於時空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沒有任何當下不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剎那當下相加,才是人的整個一生。
開悟者發現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流轉於過去、現在、未來之間。
生命的實相是:當下剎那才是真實不虛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不應對眼前情境心生愛憎分別,應以沒有自我主觀想法,面對當下。
佛陀說:「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淨,不因自己的渴望貪欲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者於一切法中,絕不起一煩惱,絕不惱一眾生。不抱怨現前情境,不說好、不說不好、不說順、不說逆。因為他知道:所有眼前情境即是自己。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條件一時聚合無常的空性。把隨時變化的情境看成非真,就是寂靜彼岸的開悟者。
逝者如斯,時間像奔馳的河水,永不止息。
從前的我不同於現在、未來的我。我們心中的想法也隨時變化,從前的認知,不同於現在與未來的觀念。
佛陀說:「諸法皆空!一切事物,無來也無去,無生也無滅,無得也無失。」
開悟者沒有自我主觀立場,心中沒有「我」、「我的際遇」的觀念。不背負過去、不期盼將來,坦然地面對當下。
《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修行者以自我主觀面對現前情境,猶如進入暗室什麼都看不到。如能無我地融入當下,便有如陽光普照,能看清一切真實。
開悟者不以自我立場去評估現前情境,他們悟通:「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變化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重覆,也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
開悟就是看清當下才是生命的實相,因此能身心安頓地融入每個剎那當下瞬間。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現前情境變化不拘,有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朝露閃電一樣短暫,我們應以這種心態看待當下。
任何當下情境(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空相)。
一切情境本無實體,故名為空。
佛陀說:「我們一旦看到了空,就可以在涅槃中尋得滿足;我們只有在看到自我不存在時,心才能夠進入涅槃。」
諸法皆空
一切諸法,皆源起於因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不同情境際遇,是條件的因緣聚合而生,只是短暫變化的一時現象,並無真實自性存在。因此屬於:非有、非無、無生、無滅。
什麼是空的最高境界?
佛陀說:「當我們面對眼前情境時,不要想它怎麼來,當情境消逝之後,別想它怎麼去。只有無我地融入當下變化的行為,而沒有行為的那個我存在,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
迷亂世界,是心所反映出來的影子,
覺悟的世界同樣也是由心所顯現。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如果能心淨有如虛空,
八萬四千煩惱便脫離身心。
道家思想也跟佛陀的說法一樣:
莊子說:「開悟者們把自己的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面對變化的情境時,不期待,也不追悔。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際遇的好壞順逆,事情來了完全反映,事情過了又回復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順應當下,永遠不會損傷。」
如果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只是純然地反映當下,沒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鏡子照花時不覺得美,不覺得香。鏡子照大便時不覺得醜,不覺得臭。以無我無分別揀擇,無憎愛之心看待眼前情境,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空船
莊子有一則攸關於「空」故事:
一個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衝過來,
即使脾氣最壞的人也不會生氣;等空船快撞到時,他會用手輕輕將空船推開。
如果空船坐了一個人,乘船渡河者會立刻大喊:「快閃開!船會相撞啊!」
喊一次、喊二次、喊三次都沒回應,
就算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動怒!
為何之前不生氣,現在卻動怒了呢?
是因為之前是艘空船,現在船上有人。
如果一個人能無我無心,便能遨遊於世,有誰能傷害他呢?
開悟境界
禪宗三祖僧璨是位開悟高僧,
他在「信心銘」清楚寫出開悟境界: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悟通人生最高真理並不難,
面對當下時,內心別存好壞順逆。
不要對眼前情境有愛憎的主觀分別。
如能達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
知道與做到看似差之毫釐,
境界相差卻有如天地之遙。
要品嚐當下現前生命的美好,
不要有際遇好壞順逆的想法。
如果心存好壞順逆,
就是心生病了。
不明白這玄妙至理,
止心念靜修行只是徒勞無功。
如能悟通真理,身心便與宇宙合一,
無所缺欠,也無有多餘。
未悟之前
砍財挑水,
百般無奈。
開悟之後
砍材挑水,
清心自在。
一切真理就在現前
雲在青天,
水在瓶中。
雖然我們有兩隻手,
但只能做一件事。
雖然我們有兩條腿,
但只能走一條路。
雖然我們有兩個眼睛,
但只能看一個焦點。
我們有一個心,
但不能有主觀的自我立場。
正確使用心的方法是:
面對不同情境時,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