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光者:讀懂植物,就能讀懂這個世界

The Light Eaters: How the Unseen World of Plant Intelligence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ife on E

  • 作者:柔伊.施蘭格
  • 譯者:陳信宏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8/26

  • 定價:580元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70-7
  • 系列:我在
  • 規格:平裝/41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科普讀物/自然.環保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紐約客》年度好書

《波士頓環球報》年度好書

《出版家週刊》年度好書

《圖書館雜誌》年度好書

《科學美國人》年度好書

《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書店編輯選書年度最佳非小說作品

史密森尼學會年度10大科學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10大非小說

《紐約雜誌》年度10大好書

《華盛頓郵報》50本最值得關注的非小說作品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自然歷史類)得獎作品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家協會非小說類圖書獎

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被翻譯成21種語言版本!

Amazon排行榜No.1暢銷冠軍!

一場超脫人類視野的生命之旅,

一封獻給植物世界的動人情書!

  

植物以光為食,

影響了世界的構造、文化與生命,

它們擁有至高的權力,

卻對人類隱藏了它們的秘密……

  

一如文學大師娥蘇拉.勒瑰恩詩意的形容――世界的詞彙是森林。植物的生態看似自成一格,對世界帶來的影響卻超乎想像。

植物是最瘋狂的旅人,從高山到海洋,它們不斷移動,並採取獨特的方式生長。一株植物就是一套決策網絡,就算沒有大腦,細胞也一直在進行某種「思考」,成百上千的枝條根葉,讓它們無時無刻感知周遭事物的質地,與所處的環境交織共生。

它們追光逐日,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應生存所需。它們記住身上的傷,懂得用分裂尋找出路,藉由種子開疆闢土、繁衍重生。它們甚至是人類的親屬,因為我們每一束肌肉,都是植物利用水分與空氣產生的糖編織而成。

植物如今依然持續向上伸展,迎向太陽。億萬年來,這些古老靈魂就像一張不需破譯的地圖,只要你用另一種角度看待它,許多「自我」就會呈現在我們眼前,並發現,或許這不是一個有植物的人類世界,而是一個有人類的植物世界……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來自全世界的最高讚譽!

看完這本令人驚嘆的著作,我不會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植物或是自然界!――普立茲獎得主、《五感之外的世界》作者/艾德.楊

本書是對傲慢的一帖解藥,閱讀本書能夠令人心生謙遜,對於造就這個世界的食光者感到敬重與驚嘆!――《編織聖草》作者/羅賓.沃爾.基默爾

《食光者》就和其所描寫的主題一樣豐富、生氣蓬勃並充滿驚奇,這本書你一定要讀!從此以後,你將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大滅絕來臨前》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

本書震撼並且改變了我!植物的智力比我想像的更加怪異又美妙,柔伊.施蘭格的探究充滿了好奇心,每一頁都帶來新的啟發與洞見!――《傾聽地球之聲》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每一頁都教人大開眼界,科普寫作的典範莫過於此!――《出版家週刊》

難得一見的傑作!不僅引人入勝,更挑戰既存的假設,更為人類帶來啟發!資訊詳盡程度非其他相關入門作品所能企及!――《科克斯評論》

植物是否具有智力?……在這本書裡,植物學本身有如一篇故事裡的角色,正經歷著極為激烈的轉變,而植物的變化也為我們帶來了各種刺激、不安,以及不確定性的感受。――《紐約客》

用《食光者》為你的大腦授粉,今後你將不再以相同的眼光,看待自己最喜歡——或者最不喜歡——的植物。――《華爾街日報》

施蘭格引人入勝的探究,為我們描繪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怪異的蕨類性生活、山艾的化學溝通、植物智力的科學辯論,以及其他種種驚人的資訊。――《浮華世界》

施蘭格對最新的科學研究進行深入報導,並融合她引人深思的觀察評論,讓人得以對植物以及它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獲得全新的理解。――《華盛頓郵報》

一本絕妙好書……不只會改變你對植物的看法,甚至對所有生物的本質也將產生新的觀點。――《科學美國人》

施蘭格在《食光者》中,為我們充分展現了植物王國的驚奇與奧秘……這些奇蹟飽受忽略,我們卻每天環繞其中,這本書把這些奇蹟推上了舞台中央。――《石板》

《食光者》展現了施蘭格的熱情與感染力,她用充滿好奇的心智引領自己踏上旅程,並寫下了這部富有啟發性的著作!――《自然》

揉合科學報導、遊記與內省旅程於一身,本書探討了植物令人驚奇的能力,讓我們瞭解植物複雜又活力充沛的本質,以及人類該如何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科學》

施蘭格以優雅的文字與驚奇、讚嘆的心情,描寫了植物巧妙的適應技能、溝通能力與社會行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本引人入勝、充滿活力又感動人心的著作裡,分享了植物研究最新的發現,不僅大幅擴展了我們對植物的認知,還包括植物在生命之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人類對植物智力的體認,將如何幫助我們翻轉環境的破壞。――《書單》

柔伊.施蘭格在《食光者》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裡,提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案例,證明植物具有智力,並深入探究這項認知對於人類(以及植物本身)可能造成的影響。――加拿大《環球郵報》

本書締造了一項罕見的成就,也就是讓人看見他者的本來面貌,同時又擴展並深化了我們身為人的生活方式。――「頁邊筆記」網站/瑪麗亞.波波娃

《食光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革命性著作,我饑渴般地一次只讀一小段,以便消化這本書是如何顛覆了我的宇宙。――《迷路圖鑑》、《男言之癮》作者/蕾貝嘉.索尼特

作者破除了動植物涇渭分明的迷思,教我們認知植物的複雜性,只要欣然地把植物視為具有智力的近親,植物就不再只是我們生活中的裝飾品,也會為我們帶來啟發。――《氛圍》

極少有什麼作品,能夠讓人讀了之後忍不住想要到處和別人分享,但《食光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英國《每日郵報》

《食光者》確實有料!作者的思考相當嚴謹,並以公正且好奇的態度,來描寫這些充滿爭議的知識辯論。――《夜明雜誌》

《食光者》讓人讀到欣喜若狂、欲罷不能,作者的報導不同凡響!――英屬哥倫比亞園藝高手協會

這是一部對植物智力的秘密世界,進行深入探究的迷人之作。――《園藝與槍枝》大南方夏季書單/艾咪.內祖庫瑪塔多

作者和我們分享了無數的新體悟,情節詳細、令人震驚,還伴隨著深富感染力的熱情。――《查爾斯頓郵報》

《食光者》記述了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植物學新發現,這些研究觸及了植物的溝通、社會行為、聽覺、觸覺,以及記憶能力,並深入探討植物是否擁有智力或意識的爭議性問題。――《先鋒工作坊》

本書完全沒有模糊人與植物之間的界線,而是為我們生動地呈現一個陌生又奇異的植物王國,還有許多存在於天地之間,我們作夢都意想不到的事情。――《門廊共和國》

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一旦讀過《食光者》,你將不會再以相同的眼光看待周圍的植物。――《森林》

一本發人深省的讀物,充滿奧秘、好奇與同理心。――加拿大《童軍雜誌》

《食光者》是寫給植物界的一封情書。――《瘋書網》

一場穿越當代植物研究的迷人旅程。――《獵戶座》

令人著迷。――《衛報》
各界名家一致盛讚!

【作家】盧郁佳 專文導讀
【普立茲獎得主、《五感之外的世界》作者】艾德.楊
【《編織聖草》作者】羅賓.沃爾.基默爾
【《在大滅絕來臨前》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
【《傾聽地球之聲》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素幸
【文字工作者】臥斧
【小說家】黃崇凱
【生態圖文創作者】黃瀚嶢
【作家】彭樹君
【《相信樹的人》作者】鄒欣寧
【詩人】鍾永豐
感動推薦
●中文推薦人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關於作者
柔伊.施蘭格 Zoë Schlanger
《大西洋》雜誌(Atlantic)特約撰稿人,負責報導氣候變遷。她的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書評》、《時代》、《新聞週刊》、《國家》(The Nation)、《石英》(Quartz)與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等主要媒體,以及2022年的《美國科學與自然書寫傑作》(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選集。她曾獲2017年的全國科技記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報導獎,也經常受邀至中小學與大學演說。現居於紐約市布魯克林。
目錄


Chapter 1:植物意識的問題
Chapter 2:科學如何改變想法
Chapter 3:植物的溝通
Chapter 4:感受能力
Chapter 5:貼地聆聽
Chapter 6:(植物的)身體會記住
Chapter 7:與動物對話
Chapter 8:科學家與變色龍藤
Chapter 9:植物的社會生活
Chapter 10:傳承
Chapter 11:植物的未來
致謝

序/推薦

【導讀】
像植物一樣思考
作家/盧郁佳


這是一個南京紅姐逆天改命的悲壯故事。農夫種小麥,會拔掉黑麥雜草,於是黑麥就模仿小麥。反覆汰擇的壓力,淬煉黑麥成了擬態之王,終究也成了作物被收編。



這批外星人潛伏周遭,幹著不見光的龐大犯罪事業。而我們卻只像牛一樣木然咀嚼沙拉,對嘴裡的高科技文明懵然不覺。柔伊.施蘭格的《食光者》,行光合作用的人,也就是植物的故事,宛如魔幻寫實小說,光怪陸離,卻千真萬確。他不斷提醒讀者避免把植物擬人化,因為他筆下的植物活蹦亂跳,和環境來往過招,造化的詭奇壯麗令人心醉神迷。

植物有觸覺。野生卷丹,是花瓣翻捲倒掛的百合花,昆蟲沾上雄蕊的花粉,帶到雌蕊的柱頭上受精後,柱頭會閉合,孕育種子。但植物學家示範拿片草葉假裝昆蟲去戳花,花會關起來。半小時後,花發現被詐騙了!再度打開。

植物有視覺。智利雨林深處,有種變形藤,能模仿至少二十種植物,像《魔鬼終結者》的液態金屬人、《哈利波特》的幻形怪,或《變種人》的魔形女。它是看到對方,還是吸收了對方體內的微生物?謎團令學者傷透腦筋。

植物能互相溝通,還會男性說教。一簇簇白絨球小花開遍沙漠角落的灌木「騾脂肪」,雌株會聆聽雄、雌株發出的訊號,但雄株只聽雄株的訊號。



就像好萊塢超級英雄死而復生、獲得強大異能;植物歷經天敵的摧殘後,也會從傻白甜變成絕命毒師。

赤楊被毛蟲啃禿,死了數百棵。忽然間,毛蟲腹瀉死光,原來葉子私設地下工廠煉毒。警方破獲驚人內幕:赤楊還私訊了遠處的赤楊,一起變毒,守株待兔,舔刀等著殲滅這幫餘孽。毛蟲們!有膽放馬過來。

為了活下去,植物不惜買凶解決麻煩製造者。

葉蚤幼蟲會吃歐白英,所以歐白英會分泌花蜜召喚螞蟻,讓螞蟻把罪魁禍首葉蚤幼蟲搬進蟻窩當晚餐。

為了精準殲滅,自建鑑識實驗室。毛毛蟲啃玉米葉子,玉米分析毛毛蟲的唾液與反流物質,知道該找哪種胡蜂,然後放特殊化學成分的狼煙。不到一小時,特種胡蜂就趕來給毛毛蟲打針,把蜂卵注入毛毛蟲體內,孵化吃掉毛毛蟲。

它們會用績效管理裁員,哪一根枝條吸水最不好,就斷掉它的水。它們還擅長發包。豆科植物根瘤裡的細菌會為植物固氮,植物以糖回報;監控發現哪個小瘤的細菌翹班擺爛,就不供氧給它。能想像上班逛網拍,隔間馬上被老闆抽真空嗎?



這些驚人能力,都是用時間適應環境的結果。我在河濱步道健走,心思總被業績、人際糾葛盤據,腦子像每半小時響一次的番茄鐘。像《解放時間》引進各地域、文化的時間尺度,來平衡資本主義的時間金錢觀;本書的視角讓人發現,即使腳邊的南美蟛蜞菊,也走著馬雅神話興亡生滅般的悠長時間。入侵物種每一百種大約只活一種,多數水土不服夭折。存活者會蟄伏五十到一百年,然後突然暴增,四處可見。神隱的這段時間,親代植物忙於適應環境,在旱地長更長的根掘地尋水,或在淹水地面上迎空探根、爭取氧氣。它們改變自己的身體,把這些變化傳給子代。

虎杖是濃密深綠的灌木,一簇簇白花清純可愛。作為樹籬引進英國後,英國規定房地產三公尺內有虎杖就必須申報,銀行不給房貸。因為只要看到一點點幼苗,地底下可能已有龐大的地下莖網絡,無法根除。土裡剩一塊指甲大的殘根,就能長到覆蓋半個美式足球場(一個美式足球場是91x48公尺)。還會穿透地基、牆壁,卷鬚在室內冒出來。

漫畫《咒術迴戰》中,「詛咒之王」兩面宿儺死後留下二十根手指,有強大的詛咒力量。高中生虎杖悠仁,不慎吞下一根,被附身、獲超強戰力,和各種咒靈格鬥。主角為何取這名字,看了本書才知道,虎杖就是植物界的兩面宿儺,指甲大的殘根就能推倒古城、古堡。

川上和人《鳥類學家的世界冒險劇場》說東大團隊到無人島調查,背包衣鞋所有物品都得買新的,在無菌室打包,人員要淨身消毒,以免沾染孢子、冠毛等,深怕不慎把外來物種帶進來、毀了島上脆弱的生態系。登島一週前,全員就禁吃含種籽的水果;登島後排泄物也要打包回家。如臨大敵令人吃驚,看了本書終於了解,外來物種和環境的對話是決定性的,一旦開啟,無法挽回。人類得尊重島上植物的主權。



孟德爾實驗把我們看成隱性、顯性基因的隨機組合,但作者解釋表觀遺傳學:基因不只是編碼,而像一套有彈性的指令集,由讀者選擇情節發展的小說,多種結局,每種結局都受故事發展過程的千百萬細微變化影響。環境彈奏著一株植物的基因鍵盤,打開這個基因,關上那個基因。

實驗把水移到土壤裡的不同部位,植物的根,會像狗追蹤氣味一樣追蹤水。植物長在乾土裡,下一代也落在乾土裡,就會迅速發育出巧妙適合乾旱的深深長根。像是從裝滿繼承遺產的皮箱裡,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這些工具都是先人在過同一關卡時創造的。

作者在此展開了深沉宏大的敘事,在我一焦慮、猶豫不決就滑手機轉移注意力的反應模式上,透析出百年來世代面對的問題。環境雕塑了我們,有時受傷的部位就缺了一塊,但大多時候身體、心智都展現了可塑性。與其說狠下心逆天改命,不如說命一直在對我們塗塗改改。

遠在我以期考、月考、週考、晨考架起的焦慮時間之上,另一個堅忍而緩慢的世代時間,令植物成為不同的植物,我們成為不同的人,使我驚訝、感傷、安慰。我以為讀了一本植物科普書,卻從中窺見作為生物的自己,遠比我以為的執拗,如同蝙蝠糞堆上的白色幽靈森林,堅持在陌生乾旱之地活下去。或許從防洪、護岸工程、資源管理到自我成長,可以不求一步到位;而在像植物那樣等待水到渠成的時間裡,養成一種堅實不折的韌性。

內容試閱
植物是什麼?你大概有些概念。你心裡想到的可能是一株肥碩的向日葵,花朵看來像是輪圈蓋,粗厚的莖有著毛氈般的表面;或者,你想到的可能是祖母的庭院裡一株爬上攀架的豆藤。要不然,你也可能像我一樣,正看著掛在廚房窗戶上的黃金葛,心想自己也許該幫它澆水了。植物是一種已知的實體,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抹翠綠。
你這麼想當然沒錯,就像人類自古以來也都總是能夠指向章魚而稱之為章魚一樣。不過,我們直到最近才發現章魚能夠以其腕足品嘗味道、能夠使用工具、能夠記住人臉、對於周遭世界的敏感度遠勝過我們,而且牠們體內布滿了神經細胞,有如一個個迷你的大腦。這麼一來,章魚到底是什麼?顯然遠遠不只是我們向來所想像的那種動物。
我們才剛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這點也已經在一個關鍵面向,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非人類智力的……more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