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亞當咬一口蘋果後
文◎小野
*別以為全台灣的人都認識小野f
常常有讀者詢問我,那些幾乎是天天發表在蘋果日報的專欄,到底是怎麼寫成的?藉著這本書的出版,終於找到能向讀者們「告白」的好時機了。
我在蘋果日報名采版副刊發表的第一篇「青出於藍」專欄的文章是在二○○五年六月十二日,題目是「蘇小姐的彩帶」。內容是描述有個快遞猛按我家電鈴,說要找一位蘇小姐拿跳舞用的彩帶。我告訴對方說,這裡沒有蘇小姐。女兒要我將紀錄片《跳舞時代》的DVD交給對方,然後解釋說,有人要快遞去那個「寫書的小野」家拿《跳舞時代》,於是快遞就聽成是「去蘇小姐家拿跳舞的彩帶」。女兒還很酸的嗆了我一句說:「別以為全台灣的人都認識寫書的小野。」
於是我也「很酸」的,用這個故事做為我專欄的開場白,最後我這樣寫著:「現在那個寫書的小野就要開始在名采為大家跳一段時間的彩帶舞,也順便慶祝一個全新的牛頭不對馬嘴卻又井然有序的時代來臨。」我真的沒有想到,我這一跳就跳滿八年,要直逼九週年了,文章累積達兩千三百篇以上。就像亞當咬了一口蘋果之後,被逐出了豐美的伊甸園,從此終身勞碌。我的驅動力很簡單,就是希望全台灣的人都重新認識「寫書的小野」。不過後來也產生一個後遺症,一些年輕的讀者只知道寫「蘋果專欄」的「小野」,並不知道這個「小野」曾經用這個筆名已經筆耕了四十年。
原來認識我的人,也會有另一種疑惑:咦,這是同一個作家小野嗎?尤其是專欄後期,當名采版根據市場調查,做出所有在名采版的專欄作家都要寫和「兩性」有關的內容時,我便試著進入這個我原本不熟悉的領域。有個讀者是這樣留言的:「野公,你寫的兩性文章,好像是一個模範生說著黃色的笑話,一點都不好笑。你怎麼寫,都寫不過其他幾個作家的。」不服輸的我,就這樣一路摸索地往下尋找「自己」的風格。在電影公司和電視台工作過的我,不斷地反問自己,什麼是通俗?電視劇和電視偶像劇夠通俗了吧?那觀眾們又被什麼吸引?我反覆觀察及思考讀者的閱讀習慣,終於確定用一種「黑色幽默」的風格,切入這個很陌生的兩性寫作領域,用幾組人物從極短篇串成了長篇連載,終於找到了自己熟悉的遊戲規則,那是更接近電影和電視的劇本創作方式。
*遍布全世界的背後功臣「影子兵團」f
讀者們最好奇的便是,怎麼有那麼多的「故事」可以寫?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嗎?藉著這次出版的機會,我想告訴讀者們答案。為了應付如此大量而且不能停的專欄寫作工程,我有一個「自動」形成的「影子兵團」,這個「影子兵團」的成員一度曾經散布在美國的東部和南部,甚至於義大利,當然也包括在台灣的親友們。他們的例行工作便是收集「聽來」的故事,有人動嘴有人動手,經過討論,將故事整理好後陸續寄給我參考。我再用過去寫電影劇本的習慣,重新發展每個人物的個性,增加擴大虛構的情節,用統一的筆調完成每一篇專欄。八、九年來這樣的創作流程,就像是一家擁有八、九個員工的創意公司,同心協力來完成這個對「一個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其中有一位「成員」為了密集替我收集故事,竟然還耽誤了他原本要寫的論文進度,他的論文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