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逆向操作出奇兵
後來,腳本出來了,我們到香港去找演員,正式試鏡時一個演員都選不上,後來,我們就直接就在路邊找演員,十幾天面試了四、五十人,一合意就直接試鏡,香港人真是滿有演戲天份,後來我們的演員全部都是在街頭找來的普通人。由於經費有限,我們的作業時間也很短,腳本通過後到香港,也是快進快出,不到二週就全部拍好了。
回到台灣,我的團隊看到拍回來的毛片,看到廣告中演員誇張而又煽情地一口一句:『梁詠琪不會唱歌又不會演戲,在香港得獎全靠運氣』、『在香港得獎全靠運氣』、『你以為梁詠琪在香港很紅嗎?』、『你們不要買她的CD』……等廣告中出現的『中傷』字眼時,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人極力反對,認為這種負面訴求可造成的傷害太大,到時扳不回就糟了,『為什為不把她正面的形象好好表現出來就好了?』
他們也擔心預算,這一系列三支廣告,導演雖然很夠意思地友情贊助不拿錢(按行情我們負擔不起,收少了破壞行情),但製作費用加上媒體費用,加起來也是好幾百萬,『為什麼不拿這筆錢來打歌?好好地拍MTV?』
但是,另一派人也認為,現在的消費者聰明到可以讀懂廣告要傳達的訊息,這樣的表現手法,剛好可以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及期待。而我們,本來就是要來做不一樣的事情,如果不做,我們的價值何在?何況,才看到音樂人和創作人撞擊出火花,我還希望它能演成燎原之勢哪!
事實證明,這一系列三個廣告〈男人篇〉、〈女人篇〉、〈大眾篇〉才播了一個多禮拜,一夥人又罵又哭梁詠琪的反向表現手法內容,引起了巨大的迴響,媒體費花了很少,但是引來的效應很好,播出後甚至引起許多媒體的轉載報導,甚至當新聞在播,平面媒體也有很多報導,大家廣為討論。
一下子,梁詠琪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正如我曾經承諾她的:『不到一年,一定有一票人會認識妳!』
Best of the Best
梁詠琪的引導廣告一砲而響,片子還沒發,大家己紛紛在問:『梁詠琪是誰?』市場的發片詢問度更是一片火紅。等到正式發片時,我們再紛紛推出其他的創意行銷策略,成功地將梁詠琪介紹給台灣的消費者。
梁詠琪的第一張國語大碟《短髮》,不但成功地塑造了她陽光甜姐兒的健康都會女子形象,也帶來三十多萬張的佳績,一舉奠定了她在台灣歌壇的明星地位。以後,我們延續這股旺盛的人氣和買氣,以同樣的模式,陸續再推出兩張個人大碟,也都各有三十多萬的銷售量,在不景氣的國語唱片市場綻放出耀眼的成績。
而引導廣告的威力在播出後仍然餘波蕩漾。在梁詠琪的引導廣告後,有十七支類似概念的『引導廣告』,不過,沒人引起如此大的震撼。
中國時報每年所舉辦的『時報廣告金像獎』已行之有年,是國內廣告界最具權威的競賽獎項,每年由專家擔任的評審選出當年表現最優秀的廣告。在一九九七年的第二十屆時報廣告金像獎的評審活動中,由於評審嚴格,許多獎項都從缺。而科藝年代的『梁詠琪I、II、III上市篇』卻獲得評審們在第一次投票表決時即一致通過,獲得電視廣告獎中『其他項』的金獎,也就是不分類獎項的大獎,可說是王中之王,好中之好。
時報廣告金像獎在進行評審作業時,當時我人在馬來西亞開會。同事打電話給我,非常興奮:『我們可能會得大獎噢!』『真的假的?!』我也很興奮。當我們得到廣告最大獎消息得到證實時,我雖然無法親自趕回領獎,但心裡的高興之情卻一點也不差。
我想,真不錯,居然在離開廣告界後,得到了廣告的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