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八)光是錢不能解決問題
金錢代表的購買力確實不容忽視(我也很愛錢),但不同於我們常認為的,賺到更多錢並非解答,因為這種心態有部分是懶惰作祟。「如果我有更多錢」是不斷延遲自我省思、下定決心去營造享樂人生最簡單的藉口──就是現在,別再等了。將缺錢當成代罪羔羊,讓工作占據所有時間,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阻止自己做任何改變:「約翰,我想談談我的空虛感。每天早上我打開電腦,無助感立刻襲擊我,就像打在眼睛上的一拳,但我卻有那麼多工作要做!我至少得花三小時回覆不重要的電子郵件,還得打電話給昨天回絕我的潛在客戶。我該走了!」
讓自己汲汲於追求金錢,假裝這是萬靈丹,精巧地創造不斷讓你分神的雜務,阻止你看出自己的生活有多沒意義--你內心深處知道,這不過是幻影,但既然每個人都參與了自我欺騙的遊戲,要忘掉很容易。
問題癥結不在於錢。
(九)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
營養學者對於卡路里的數值爭辯不下。一單位卡路里就是一單位嗎?就像一朵玫瑰花就是一朵玫瑰花?減重只是消耗掉比攝取量多的卡路里嗎?還是卡路里的來源也很重要?根據我與頂尖運動員的合作經驗,我知道答案是後者。
那收入呢?一塊錢就是一塊錢嗎?新富族不這麼想。
讓我們看看這個像是小學五年級的數學問題:有兩個勤奮的傢伙走向對方,A男每週走八十小時,B男每週走十小時,他們每年都賺五萬美金。他們在午夜遇見彼此時,誰會比較富裕?如果你說B,你就答對了,而這正是相對收入與絕對收入的差別。
絕對收入只使用一個神聖不變的變項衡量收入:全能的、赤裸裸的金錢。珍年收入十萬美金,所以比年收入五萬美金的約翰富有兩倍。
相對收入使用兩個變項:金錢與時間,通常是以時數計。「以年計薪」的概念不僅沒有根據,而且容易讓你自欺,我們現在來看看真實的狀況。珍每年賺十萬美金,每年工作五十週,每週兩千美金,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因此珍每小時賺二十五美金。約翰每年賺五萬美金,每年工作五十週,每週一千美金,但每週只工作十小時,因此每小時賺一百美金。以相對收入來說,約翰比珍富有四倍。
當然,相對收入必須達到能實現目標的最低水準。如果我每小時賺一百美金,但每週只工作一小時,想過超級巨星般的奢華生活等於天方夜譚。假設絕對收入是足以實現夢想的數字(不是跟瓊斯之類的鉅富比較的任意數字),相對收入則是新富族衡量財富的真正量尺。
獨立思考的頂尖新富族每小時至少賺五千美金。我從大學畢業時,時薪大約只有五美金,而現在我要幫助你接近五千美金的理想。
(十)避免惡性壓力,樂於承受良性壓力
許多享樂主義者不知道,並非所有壓力都是不好的。新富族的目標並非消除所有壓力,絕對不是。壓力有兩種類型,兩種壓力就有如狂喜(euphoria)與絕望(dysphoria)一般天差地遠。
惡性壓力(distress)指的是有害的刺激,導致你更為衰弱、自信心低落,能力也降低。惡毒的批評、嚴苛不講理的上司,以及跌個狗吃屎,都是惡性壓力的例子,也都是我們想避免的。
相反地,大多數人或許從未聽過良性壓力(eustress)這個字。eu的字首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健康」,就像euphoria的用法。不斷鼓舞我們超越極限的行為典範、消掉身體游泳圈的體能訓練、讓我們更大膽的風險行為,都是良性壓力的例子──壓力使人健康,並能刺激成長。
躲避外界批評的人終將失敗。我們要做的是避免惡毒的批評,而非一概不理。同樣地,如果沒有良性壓力,我們不會進步。如果我們能創造愈多良性壓力,或用於生活,我們可以更快實現夢想,而祕訣在於辨別兩者之間的差異。
新富族積極地消滅惡性壓力,也很努力尋找良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