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價值觀:四隻腳
價值觀靠四隻腳站立,這些是我們的價值觀據以立足的基礎:第一隻腳是歸屬感,第二隻是個人認同感,第三隻是價值感,第四隻是掌控和勝任感。我們的價值觀是從這四樣東西冒出來的,而我們的人生都需要這四樣東西。
首先,頂尖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行為科學家都已證明「附屬的本能」(affiliation drive),也就是歸屬感,是世界最強大的動力。爸媽愛你、養育你─這是最強大的歸屬。不屬於這裡、格格不入或不被愛的孤寂,是最難容忍的感受,是低自尊最大的成因之一。那也是人們加入幫派的原因,他們在家裡不被愛,或許他們的爸媽不稱職,所以他們希望自己歸屬於某個地方。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支團隊、某個致勝團體的一分子;我們是如此認同我們的球隊,認同到穿他們的球衣、戴他們的頭盔去看他們比賽。
這就是桌子的第一隻腳:感覺被愛而非不被愛,感覺被接納而非被排斥。第二隻腳,個人認同感,也非常重要,雖然我們今天已經不大熱衷了。我們會認同某些人、某些地方、某些事物:我們有毯子、泰迪熊、臥室、拿來圍在脖子上的東西。那給予我們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感,我們甚至會有虛擬的朋友,而那也是我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近五十年來,我一直在和夥伴研究第三隻腳:價值感。我們很難使人理解這個觀念:價值是本身固有的,與表現不同。在高中,如果你長得不美不帥、運動細胞不好、不會跳舞、不擅長玩音樂、沒有鬼扯的天分、沒什麼特殊才能,你很難相信自己能實現美國夢,你會覺得迷惘,因為你不相信自己配得上。
美國夢有時會在國高中遭到埋沒,孩子會開始縮小關於自己可以做什麼或可以去哪裡的信念,會開始覺得自己注定成為天生注定成為的人。「我就是只能這樣、我是這樣被養大的、我小時候沒有被善待」,但你會見到某些自最鄙陋或最可憎背景出身的人,仍能從貧民窟邁向偉大,儘管遭遇重重難關,他們仍有所貢獻。
認為你必須生在一個高智商、懂教養、眾人和睦相處、沒有離婚的家庭,必須住在優質社區,必須上大學、長得好看、讓大家認為你有魅力又聰明,才有價值可言─這種觀念完全不切實際,而且跟價值毫無關係,但要說服人們不這麼想,卻是世上最困難的事。
在某些國家,你向外界展現的臉孔就是全部,如果那張臉孔不知怎地被刺穿了,真實的人格被揭露了,那是天底下最丟臉的事。
表現確實會反映價值,但未必能衡量價值,因為人通常會按照自認的價值來表現,除非你覺得自己值得付出,你絕對不會投資自己。如果你因為沒看到自己的潛力而覺得自己不值得受教育、訓練或精進,就很難繼續學習,你必須找個榜樣、教練或導師指出你所有幸事而非瑕疵,讓你相信自己。
我已在這方面鑽研多時─讓人們和樂觀者相處、跟樂觀者共進午餐。就算你是跟悲觀者共事,或是你出自一個悲觀的家庭,起碼找個樂觀的朋友吧;看你想做什麼事情,找個正在做的人,跟他交朋友吧。
如果你剛被解雇,別跟剛被解雇的人出去,花點時間精進你的技能;要跟朋友廝混的話,請找有類似目標,別找有類似問題的─除非他們正在解決問題的路上。和有類似目標,且樂觀進取的人在一起,把自己視為擁有解決方案的人。
批評、抱怨太容易了,事實上,我們是世上最會抱怨的社會,因為我們總是會找理由認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問題。如果你碰巧相信世界在進步,你會被視為完全脫離現實的人,但事實上,現在恐怕是史上最適合生存的時機。人擁有比以往更多機會離開貧民窟,憑藉著自己的決定邁向偉大。
我長年完全忽略第四隻腳─勝任感和掌控感。我一直以為你只要有歸屬感、有身分認同、覺得自己有價值就夠了,但最近徹底改觀:我明白那些曾經犯法的人後來能成為領導人,是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勝任感,以及對結果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