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位偵探

Eight Detectives

  • 作者:艾力克斯.帕韋西
  • 譯者:蔣汶耕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05/28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315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3735-5
  • 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32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推理.驚悚/英國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說謊是這樣的,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
無論謊言帶你到哪裡,你都只能跟隨……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驚悚小說、Amazon書店每月最佳好書、「Capital Crimes」網站年度最佳處女作讀者獎!

就算是在最黑暗的畫面裡,
偵探,也能找出光亮……


所有謀殺案都必須包含四個要素:
1. 多名嫌疑犯
2. 一名或多名被害人
3. 一名或多名偵探
4. 一名或多名兇手

從踏上這座小島的那一刻起,茱莉亞就覺得自己快被熱昏頭了。擔任出版社編輯的她奉老闆之命,到此拜訪小說家格蘭.麥卡利斯特,準備幫他重新出版一本二十五年前發表的推理小說《白色謀殺》。
伴隨著海島的美麗風光,茱莉亞一面朗讀,一面與格蘭討論故事內容。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之中,茱莉亞和格蘭一起走過小說裡的七篇故事,逐步撥開謀殺案的重重迷霧。
一切進行得都很順利,但茱莉亞卻感到有什麼地方似乎不太對勁。她發現這七篇故事裡,各自存在著不合理之處:突然消失的男子、日夜錯置的設定、意義顛倒的詞彙,還有隱藏在語句之間的數字密碼……
更令茱莉亞訝異的是,這些看似彼此毫無關聯的「矛盾」,卻都恰恰與一樁三十年前的懸案有關。抱持著懷疑,茱莉亞開始偷偷調查格蘭,但茱莉亞沒有想到,格蘭的背後,竟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犯罪作家】既晴、【《跨界通訊》作者】陳又津、【作家】陳栢青、【作家.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PA會員】提子墨、【推理作家】寵物先生 讚歎推薦!

關於作者
艾利克斯.帕韋西Alex Pavesi

出生於英國劍橋郡的彼得伯勒,現居倫敦,專職寫作。
他擁有數學博士學位,曾在英國知名連鎖書店「水石書店」工作,也曾擔任軟體工程師。平時喜愛拼圖、散步和玩開鎖遊戲。
《第八位偵探》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內容試閱
導讀─
重返解謎犯罪小說的黃金盛世
【犯罪作家】既晴

「我們必定不可忘記,」格蘭接著說,「謀殺謎案的核心目的是給讀者幾名嫌疑犯,並保證在大約一百頁之內,其中的一或多人將被揭露為兇手。那正是這個類型之美。」

《第八位偵探》(Eight Detectives,2020)為英國犯罪小說家艾利克斯.帕韋西(Alex Pavesi)的第一部作品,當讀到他藉由書中主角之口所說的這句話時,不禁令人聯想到綾辻行人在《殺人十角館》(1987)中在第一章所揭示、被認為「新本格浪潮」起點的宣言──

「無論是否被指為不合時宜,最適合推理小說的題材,總歸還是名偵探、大宅邸、形跡可疑的居住者、血腥的慘案、撲朔迷離的案件、石破天驚的大詭計……虛構的情境更好,重要的是能享受推理世界的樂趣就可以了。不過,必須完全合乎知性的條件。」

事實上,由於《殺人十角館》由專事古典解謎小說發行、翻譯的「密室國際出版社」(Locked Room International)出版了英譯本《The Decagon House Murders》(2015),帕韋西亦曾在Twitter上對《殺人十角館》大加盛讚。這在在顯示,源自英美,原本在一九四○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逐漸沉寂的這項傳統流派,在義大利、日本、法國等非英語系創作圈的傳承下,終於在數十年後復歸於英國,以嶄新的手法重新詮釋古典解謎的「類型之美」。
古典解謎流派,是犯罪小說的原初形態。以「密室殺人」為主軸的短篇〈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841)中,艾德格.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即以「人類的心智特徵中,有種名為『分析能力』的特質」破題,象徵一種以謎團、智力的新種類型文學於焉誕生。其後,又有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探案、G.K.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布朗神父(Father Brown)探案、理查.奧斯汀.傅里曼(Richard Austin Freeman)的宋戴克博士(Dr. Thorndyke)探案、傑克.福翠爾(Jacques Futrelle)的「思考機器」(The Thinking Machine)探案,為這個以邏輯/解謎為主的類型文學逐步擘建了一個完整的創作/閱讀體系。
到了「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史岱爾莊謀殺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1920)與「不在場證明巨匠」福里曼.威利斯.克勞夫茲(Freeman Wills Crofts)《桶子》(The Cask,1920)在同一年發表,將古典解謎流派從短篇小說推進為長篇小說,更伴隨「日不落國」大英帝國的殖民戰略,在全球各地傳播散佈,進而開花結果,成為日後犯罪文學史家所稱的「黃金時期」(The Golden Age)。
在這段黃金盛世中,邏輯/解謎融入故事的書寫技術達到了高度的發展,也樹立了多樣化的創作理論。首先,為了追求鬥智的公平競賽,創作者必須在故事布局、真相設計上,遵守某些特定的寫作紀律,例如隆納德.諾克斯(Ronald Knox)的〈推理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1928)與S.S.范.達因(S.S. Van Dine)的〈推理小說二十則〉(Twenty Rules For Writing Detective Stories,1928)皆屬此類。
其次,為了追求犯罪詭計、伏線千里的極致,創作者亦融合了別出心裁的後設技法,例如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more
1 2 3 4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