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

HET ACHTERHUIS

  • 作者:安妮.法蘭克
  • 譯者:呂玉嬋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05/30

  • 定價:360元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3895-6
  • 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368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歐洲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

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全球銷量超過3000本!法國《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一讀的經典之作!


安妮.法蘭克基金會

唯一正式授權

75週年紀念

最終增訂版


一字一句,寫下愛與憧憬。

一心一意,坦承面對欲望與迷茫。

在最應該悲觀的時刻,她還要繼續再傾吐一個秘密──

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永恆……


希望我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從沒有信任過誰,

希望你能成為給予我慰藉與支持的重要源頭……

1942年,安妮.法蘭克剛滿13歲,她的生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一年生日,她收到一本紅白相間的布面日記本;但也正是這一年,她跟家人被迫離開原本的家,搬進父親工作大樓中的「秘密基地」。在隨後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安妮與家人足不出戶,靠朋友接濟為生。在狹窄的密閉空間中戰戰兢兢地過日子,盼望著戰爭早日結束。

但不管日子多難熬,都無法阻止安妮的作家夢,她善良而坦誠,敏感又早慧,不論是戰火中的心路歷程、與家人之間的衝突掙扎,還是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萌動與渴望,安妮全都分享給一個名叫「吉蒂」的女孩,儘管,她只活在那小小的日記本之中……

《安妮日記》於1947年首度發行,被譽為「改變世界的10本書」,《時代雜誌》更將安妮選為二十世紀百大人物,多年來她的事蹟不斷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和漫畫,受到後世的紀念。戰爭看似遙遠,卻從未消失;和平看似日常,卻又無比脆弱,安妮寫下的一字一句,都是大時代的見證,而她成長的一點一滴,都將成為照亮黑暗、改變世界的人性之光。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名家推薦:

【作家】吳曉樂【詩人、學者】楊佳嫻 專文導讀!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伍碧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郝譽翔、【作家、影評人】馬欣、【小說家】陳又津、【作家】彭樹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潘宗億  感動推薦!

成年人總是支配著時代,霸佔著歷史舞台的中心,但是《安妮日記》迫使成年人必須靠邊站,讓一位少女發聲。幽暗與暴力無法禁錮安妮的心,她努力找尋希望、積極想像未來。雖然時代沒有給她長大的機會,歷史卻永遠鐫刻著她的名字。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伍碧雯

孤立、戰爭、密室的齟齬……安妮所見的不公不義,如今依然陰魂不散。新版本終於讓一個平凡少女得以不經刪改,誠實說出她所有想法。這是她唯一生還的父親、讀者與研究者的守護,也是時代還給她的公道。

――【小說家】陳又津

自80年前落筆以來,呈現少女純真視角的《安妮日記》,已成為全球猶太人大屠殺記憶文化一環,而此一紀念增訂版中譯本圖文,尤將引領中文世界讀者瞭解《安妮日記》經歷各版本編輯及其經典化為猶太人大屠殺文化記憶媒介,而使安妮的「聲音」終得以「走進世界」而為「世人聽見」的歷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潘宗億

關於作者
安妮‧法蘭克(Annelies "Anne" Marie Frank,1929.6-1945.3)

二次大戰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裡,最廣為人知的犧牲者。安妮於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奧圖與伊迪絲‧法蘭克夫妻之女,還有一位大她三歲的姊姊瑪歌。1933年因納粹黨贏得法蘭克福區域大選,當地立刻出現反猶太遊行,法蘭克一家遂於1933年遷居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也在這裡度過她生命中的大半成長歲月。

安妮很早就顯露出在閱讀與寫作上的天分,個性率直活潑,跟文靜、謹慎、擅長數學的姊姊瑪歌截然不同,也因此與母親伊迪絲時有衝突。1942年7月,安妮十三歲生日過後不到一個月,瑪歌收到納粹黨衛軍的召集令,全家四口不得不提早躲進安妮父親奧圖預先準備的公司密室,依靠父親公司的幾位同事好友們暗中幫助,度過了兩年不見天日的漫長歲月。

安妮於1942至1944年藏匿期間所寫的日記,不但充分展現了她的文學才華,更是珍貴的時代見證,迄今已授權56國版本,全球銷量超過2700萬本,其生平事蹟並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和漫畫。她被譽為「卡夫卡失落的小女兒」,《時代雜誌》選她為二十世紀百大人物,日本知名作家、記者池上彰教授則將《安妮日記》列為「改變世界的10本書」之一,她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影片介紹


內容試閱
導讀
密室青春期:《 安妮日記 》

詩人‧學者 楊佳嫻


黑夜,風雨,疾馳的雲朵,這一切把我迷住了。那是我一年半以來首度與夜晚面對面。那晚之後,我想再見到黑夜的渴望,甚至超越我對小偷、老鼠猖獗的暗室以及警方突然搜查的恐懼。
── 引自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三日《安妮日記 》

《安妮日記》,是從二戰在集中營病死的荷蘭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遺留下來的日記,經過挑選、整編後出版的,從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跨越安妮十三到十五歲。安妮與家人、其他猶太人共八人,躲藏在一棟建築物的密室裡,希冀能熬過對猶太人的惡意的羅網。密室因為隱密,有起碼的安全感,也因為藏匿,與天光風聲、四時變化隔絕了,物資和消息都要經過傳遞與轉述,像住在黑洞裡一樣。仍能寫作日記時的安妮,彷彿是戰爭的倖存者,在黑洞裡謄寫自己的心,慶幸著尚能與家人共處,擔憂黑洞將被開啟,又幻想著戰爭結束、從黑洞返回人間好光景。可是,作為後世讀者的我們,知道他們後來被發現、逮捕,分送到不同的集中營,安妮在該集中營被英軍解救的前一個月左右病逝。在死亡的前提認知下閱讀,讓《安妮日記》瀰漫著沼氣般的憂鬱。
過去,人們讀到的多半是「節本/潔本」,關於安妮對母親的負面情緒反應,以及安妮在性方面的探索,保留很少。這一次,終於讀者們可以讀到相對上較為完整的版本,少女在莫大的生死壓力和密室生活裡逐漸長大,彆扭、掙扎,那是心拖曳的痕跡,是躲藏著的黑影,年深日久,終於在牆壁上拓印出自己。新的版本讓人們看見,《安妮日記》不僅僅是戰爭恐懼與種族清洗的見證,也關乎一名少女摸索成長的自我旅程,既是大時代,又是小敘述,是非常,也是日常。安妮的成長、對世界的夢想,換作承平時期,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放回她所處的時空,才知道那是多麼渺茫,多麼矜貴。
戰爭下的陰影,對於臺灣讀者的閱讀視界,並非陌生題材。比如張愛玲經歷過香港和上海的日人佔領時期,戰爭在城市內外如火如荼。所以,這位天才女作家說,在這樣的時代裡,人們總意識到那「惘惘的威脅」── 戰爭密雲籠罩,青春生死未卜。安妮的心情亦是如此。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妮寫著:「戰爭結束十年後,讀者讀到我們躲起來的猶太人的生活情景,吃些什麼,談些什麼,一定會覺得非常有趣。」
可是,那還是遠遠不夠。安妮知道日記裡無法完整呈現那些空襲時的恐懼、傳染病肆虐、買東西都要排隊、醫生不出診、竊賊四起,而且每個人都在挨餓。她想留在日記裡的,並非戰爭底下的尋常生活全貌,而是她自身,就是她── 這本日記的作者,在那緩慢冗長的歲月裡,想了什麼,做了什麼。
所以,在日記裡可以讀到安妮的溫度與思想,對密室裡其他共同生活者── 對父親和姊姊的愛,對母親的情緒……more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