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我們家的另一個核心價值觀是非常重視教育。
這年頭所謂的「教育」,即使到了大學的程度,往往大多仍是指就業技能訓練,因為只要主修某個科系,即可取得某個學位,之後踏入某行也相對容易些。我並不反對這種流程,假如想成為投資經紀人或管理顧問,那麼企管碩士文憑當然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若想進入法學院就讀,先唸法律系自然很合情合理。
但我的重點是,這樣還挺狹隘的,目標取向的學習只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而且還稱不上是最重要的面向。人生但憑我們塑造,假如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采多姿且令人滿足,那麼我們就應該試著什麼都去學,不只要學用來賺錢的專業本領,還要學專業以外的無數其他知識。
「從書中學習」當然是這種廣義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個信念,我主要是從觀察外公而吸收來的,他讓我看到一個人靜靜地捧著一本書閱讀,可以是多麼平靜又喜悅的事。我現在還能想像他安穩地坐在厚實的單人沙發上,整個人陷進沙發之中,說不定一旁的杯子裡還泡著假牙呢!他是家中的大學士,在他的影響下,我去學了很多東西,其中包括國中時選修拉丁文。
學拉丁文有什麼用處嗎?其實沒太大用處,但學了挺有趣的,可以藉由它更瞭解歷史,和瞭解我們文化的傳統。換句話說,這有點像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且有外公教我寫拉丁文作業,我們祖孫倆會一起翻書查不懂的單字,使得家人間的感情變得更緊密了。
我覺得,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滿足好奇心。因此,家長能為子女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讓這分好奇心生生不息。關於這部分,我爸媽的做法就是與我們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和經常鼓勵我們去查查看。每當我有疑問,或討論到某種程度,或者學校作業需要進一步查資料時,爸媽就鼓勵我去翻查家裡那套《世界百科全書》,或查看多年累積下來的大量《國家地理雜誌》。
在從前那個還沒有Google的年代,如果想查什麼資料,就真得親身去查!小時候,我經常整個人趴在地上,從雜誌裡尋找有關「非洲東部鳥類」或「亞馬遜原住民」的文章。查資料就像一場尋寶探險,過程中總是緊張刺激,最後終於找到寶藏時也很開心滿足。在螢幕前敲幾下鍵盤或許更有效率,但成就感不見得能相提並論。到後來,我睡前常常帶著好幾本百科全書上床閱讀,就只為了好玩,一篇篇關於不同風俗民情事物的簡介總令我著迷不已。
我們家重視教育的另一種方式,就是主動關心我的學校生活。
我想,有太多家長把學校想成是一棟神秘的磚樓,他們的孩子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都會消失在這棟磚樓裡,但這磚樓和這些家長沒有多大關聯,只要成績單還像樣,只要孩子沒被學校記過懲處,這些家長和學校多半八竿子打不著邊。當然,偶爾還是有參訪日或家長會,但這些通常只是做個樣子而已,甚至對當事人根本只是折磨。
我母親的觀點就不同了。我小學、甚至中學時,有時她會忽然到學校(學校的環境她很熟,畢竟她以前也在這裡上學),靜靜地坐在教室後面觀看上課情形,看看老師教了些什麼和怎麼教。她這麼關心讓我感到很驕傲,也讓我明白我上學這件事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我一年拿回家幾次的成績單,而是我日復一日實際學到了什麼。假如有更多家長像這樣關心子女的教育,我想會有更多孩子能在踏出校園後,依然保有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和對學習的興趣。
上學和讀書當然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依我看來,並不是最關鍵的部分。當然,像物理或統計這類技術性的學問,除了正規學習外別無他法,但若從更寬廣的角度(即如何儘可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精采豐富且令人滿足)來看,書本和學校只是教育的工具,並非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在於理解人性,既是理解我們最內心的自己,也是理解與我們非常不同的其他人的動機和欲求。百科全書、鋪著灰塵的舊雜誌或Google,都無法提供這樣的教育。要理解人性,仰賴的是謙恭誠意地與各式各樣的人往來,以及細心傾聽。
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我看到教育的重要性,或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她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個故事值得別人去聆聽。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在我小時候,母親便很堅持要盡量讓我多認識一些人、多聽一些故事。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我們接待過好幾個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也曾有位來自捷克的學生和我們一起住了一陣子,我們家總有來自城裡另一頭或世界另一頭的客人。唸小學時,有時我中午放學回家吃飯,會發現母親正在和非洲或歐洲來的客人聊得很起勁。母親通常會以溫和的態度提出一個又一個深入的問題:他們在家鄉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難題和困境?他們有什麼樣的期望和夢想?都抱持著什麼樣的信念?
儘管對方回答的內容我不見得都聽得懂,但在耳濡目染中,我已明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