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我從家裡還學到了另一個核心價值觀,就建立自我尊重而言,這可能是所有價值觀中最重要的一個,我要特別感謝父親讓我看到它的重要性,那就是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態度。
什麼是巴菲特家族認定的工作態度呢?而什麼又不是工作態度?
有些人認為,好的工作態度就是願意每星期花六十到八十個小時做牛做馬,做一個他們毫不喜歡甚至打從心底厭惡的工作。他們認為付出勞力、壓抑自己的感受和照表操課,都算是很基本的美德。
但其實這不是什麼美德,這根本是自虐!換個角度來說,有時候這甚至意味著懶惰和缺乏想像力。既然你這麼勤奮,為什麼不撥一點力氣和時間,找出你真正喜歡什麼呢?
我父親──以及現在的我──認為好的工作態度,首要之道在於勇於自我探索,找出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好讓這份工作變成一件樂事,甚至是神聖的事,哪怕(或尤其是)有一天它變得非常艱鉅,困難重重。
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幾乎都在家裡工作。他大半時間都待在書房裡(我父母臥室旁的一個安靜小房間)研究大量的神秘書籍。後來我才知道,這些書不外乎《價值線》或《穆迪》之類的投資刊物,即上萬家企業和其股票行情的詳細分析數據。雖然父親研究的主題是很實用的,但他在研究過程中所投入的專注力卻近乎靈修。他所捧讀的「經文」或許是市盈率或績效管理問題之類的內容,但他也可以是個研讀卡巴拉聖典的猶太祭司或沉思佛學典故的僧侶。他的注意力就是那麼投入、那麼心無旁騖。稍微誇張一點的話,可以說父親工作時,整個人已經心神出竅到另一個境界了。當他穿著常穿的卡其褲和舊毛衣從書房走出來時,全身上下簡直散發出一種聖人般的平靜氣息,那種平靜是唯有一個人的自我和手上的工作已完全合而為一時才會有的。
激烈的身體運動有助於釋放腦內啡,這是一種人體自然分泌的物質,能夠鎮定疼痛的感覺,讓時間彷彿變慢下來,並讓人有種福至心靈的美好感受。我父親工作時之專注,顯示激烈的腦力激盪似乎也有助於釋放腦內啡。透過觀察這些時刻下的他,我學到了簡單但意義深遠的一課:工作應該要艱鉅且費力,而且工作也應該要讓我們樂在其中。
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態度,讓我父親儘管必須長時間工作、苦思沉重的決策,卻依然如此興致高昂呢?首先,他做這一切完全不是為了錢。他後來確實賺到了錢,而且那等於是以非常實質的方式印證了他專業上的智慧,但金錢只是副產品,是附加價值。最重要的還是他工作的本質:鍛鍊他無窮的好奇心、用真實的績效驗證他的分析推論,以及大膽去發掘價值和新的可能性。
倘若父親工作純粹是為了錢,那麼工作很快就會淪為乏味的例行公事,即一份差事而已。這些年來吸引著他、令他著迷的是腦力激盪,是這場認真且因果息息相關的遊戲。以這部分而言,每天都是嶄新的挑戰。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關於良好工作態度的常見迷思。
有些人認為自己談的是工作態度,但其實他們是在講財富態度。他們宣稱自己很重視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事實上,他們並非真正尊重這些品德。他們重視的是有時會隨著這些品德而來的財富,看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不論在道德上或邏輯上,都有很多方法可以辯倒這種本末倒置的價值觀,但我比較想提出一個很實際的意見:不看重工作本身而只看重工作的報酬,最大的問題在於,報酬永遠都可能被奪走。
任何經歷過經濟不景氣的人都一定很能體會這一點。假如某個人並未犯錯,但他工作的公司倒閉了,是否能藉此認定他前一天成功、後一天失敗呢?一位優秀的企業主是否因為國際市場的大環境改變了,就在一夕之間變得一無是處呢?
為什麼人要用一些如此超乎掌控的因素,來決定自己對自己有多尊重呢?
一個合理而能長長久久的工作態度,還是要著眼於工作本身,而非一些變動無常的報酬,並著重於我們對這個工作本身的熱情、專注和用心。
這些都是別人無法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