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他的料理讓人感動,並且記得
作家.初聲怡
「論Fine Dining的條件:
其實很簡單,就是吃完之後我記得。」
這是幾年前第一次吃了Nobu的料理後,我在臉書寫下的評價。
那時候的我對台灣的Fine Dining處於厭怠期,對於Nobu主掌之前的蘭餐廳,也有一種「難道只是一家時尚餐廳嗎?」的疑惑。
Fine dining的定義早期確實包括了嚴肅與奢華這兩個條件,嚴肅指的是主廚的技巧及處理食物的態度;奢華通常除了高檔食材之外,還包括裝潢及器具設備。但是很多時候,光是這兩個基礎條件便是一種高門檻,有些餐廳達到了這個門檻後,便覺得滿足而止步。
但其實不是的。Fine Dining不是只有技巧、食材與硬體這幾件事。
一個成功的Fine Dining主廚,也絕對不只於此。
差不多五年前的世界五十大餐廳論壇中,幾乎所有主廚就重新定義了Fine Dining──
在美味的食物與舒適的服務之上,更要求主廚「你來自哪裡?你要融入哪種文化?」要求餐廳讓客人「如在家一般自在,卻能夠放大所有的感受以獲得驚喜。」要求食物的呈現「提出創新的組合,卻從來不放棄傳統。」
簡單的說,就是讓人感動,並且記得。
而說到底,這本來就是美食的核心,不管是不是Fine Dining。
Nobu在二○一九年回到台灣,接掌蘭餐廳。好友韓良憶吃過之後向我推薦,約我再訪,我支吾閃躲了兩次後,突然意識到良憶是一個多麼廣博又嚴謹的人,她能兩次提議,想必有所不同。於是在她第三次提議時欣然前往。
果然!
Nobu在料理上和洋混合,從容自如的風格,馬上令我截然改觀,在全新的食感體驗中不只嘗到新的風味與比例,更在他的料理中得到共鳴,共鳴的來源大自這幾年我深感興趣的南島語系文化,小至昆布高湯的隱味。
所以,當昂姊某天突然對我說,我們來寫一本Nobu的書吧?寫這個人戲劇的人生經驗;寫一個主廚是必須經過血淋淋的奮鬥,才能成長並成熟自己的風格;寫一家餐廳如何跌跌撞撞找到真正的定位。
我一秒鐘也沒有猶豫,便說了:「好!」
不僅是出於熱血與樂趣,而且,這是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