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愛書人

The bookman's wake

  • 作者:約翰.鄧寧
  • 譯者:王瑞徽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1/05/06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277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2803-2
  • 系列:JOY系列
  • 規格:平裝/41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推理.驚悚/美國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根據驗屍官研判,在聖路易遇害的男子大約死於下午某個時段。事情發生已久,如今就連那些常留意犯罪新聞的老居民也記不太清楚了。受害者是個性格古怪的有錢人,這點連同警方查不出犯案動機或嫌犯的無能,佔據了報紙頭版整整一週。然後媒體失去了興趣。記者原本被其中的懸疑和死者的精采背景吸引,但這種報導也只能賣個幾天,接著總會有其他事件發生。可是沒有──這案子就這麼悄悄下了頭版,變成舊聞,也許會在年度新聞回顧時挖出來炒一下,或者偶爾在雜誌的懸案報導中被提起。在《聖路易郵報》的編輯檯上,一個編輯撕下美聯社傳來的一張電文,讀著上頭關於西南方一千五百哩外的鳳凰城中發生的一件三重謀殺案,不知第幾次浮出這個念頭:這年頭瘋子還真不少。他打算把它放在八版做成一則短篇報導:接著又想,老天,我們這兒的瘋子已經夠多了,於是這則鳳凰城謀殺案的新聞就被合眾國際社一則中俄邊界爭執的報導擠掉了。在鳳凰城,這案子成為當天和接下來一週的報紙頭條。鳳凰城警方沒半點頭緒,負責謀殺案的警員說:既然殺了人,至少也該有個道理。又說:我們認為最可怕的不是一般的殺人狂,而是那種毫無理由地殺人,然後躲得無影無蹤的傢伙。警方幾乎逮不到他,因為他的出手毫無理由,缺乏動機。隨機殺人的麻煩在於,所有共通點都變得如此浮面。兇手可能用同樣的手法、使用相同的兇器犯案,可是案子之間找不到一絲關於動機的相通之處,因為根本就沒有動機。給我個動機,別說他瘋了,警員說:然後我就能把這案子偵破。這位警察並不知道,巴爾的摩有個男子剛遭到相同手法殺害,因為當時這案子沒登上鳳凰城的報紙,只不過是漫長週末開始前眾多殘虐謀殺案中的一樁罷了。他的妻子是這案子的倖存者,被嚇呆的她在兇手走後狂亂地喋喋不休。她無法擔任證人,而且不久就被裁定交由州立精神療養院觀察,可是在那當下,她或許還能提供一個熟悉鳳凰城和聖路易兩案的調查員一些有用的線索,並有足夠的洞察力發現這三件案子的雷同之處。可惜當時電腦還不普遍:相距遙遠的城鎮不像今天這樣緊密聯繫。重大刑案還無法利用像是兇器種類、驗屍一致性和兇嫌背景等等因素自動歸類。只能用電文發出全境通告,宣告發生了謀殺案,此外還能怎樣呢?當時「連續殺人犯」一詞還沒成為普通語彙,對大部分人來說,兇手選擇週一在聖路易,週三在鳳凰城,週五晚上又跑到巴爾的摩郊區連開殺戒,根本是難以想像的事。週日在愛達荷州發生了一件雙屍謀殺案,一個農場主和他妻子正坐下準備吃晚餐時遭到殺害。這在博西市算得上大新聞,可是在聖路易、鳳凰城或巴爾的摩卻波瀾不興。到了第九個晚上,兇手最後一次出手──對象是紐奧良的一名獨居老婦。這次他放火燒了房子,警方推測是為了掩飾罪行。五個城市各有一組警探在當地進行調查,毫無所獲。他們過濾所有假情報,追蹤各種傳言,然後隨著時間流逝,慢慢看著最後一點線索消失,留下一片空白。唯一的共通點仍然埋藏在繁雜的地緣關係和隱密難解的警方電報發文中。

當時沒人知道,事實上涉案的每間屋子裡都住著一個藏書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二十多年後加入辦案。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