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少女的美國派
『很久很久以前,我依然記得那音樂曾如何令我歡笑,我還知道,要是那時有機會,我也能讓人聞樂起舞,說不定他們會開心個一會兒……』
唱片中的美國歌手唐.麥克林(Don McLean),在他的民謠搖滾歌曲〈美國派 — American Pie)中,娓娓追憶著『音樂亡故的那一天』。那一天,指的是一九五九年二月三日,也就是他少年時代的搖滾偶像巴迪.霍利(Buddy Holly)空難猝逝彼日。
這首歌曲在一九七一年發行時,美國彌漫著反戰情緒,學生、民權和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有股不安的騷動,在期待著什麼、召喚著什麼。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帶有懷舊和自我檢測、省思心情的〈美國派〉,毫不含糊地打動大眾的心,喚起人們對美好歲月的感懷,歌曲迅速躍登流行排行榜冠軍寶座。
初次聽到這首歌時,我才唸小學,英文一個大字也不識,根本弄不清楚這個外國人到底在唱什麼,只覺得那旋律滿好聽的。我問姊姊良露歌名是什麼,她說中文譯名叫美國派,我暗暗把這名字記牢。
上了國中,開始著迷於搖滾樂,翻出姊姊的一大堆西洋唱片,找到唐.麥克林的專輯,記得是翻版的,背面有密密麻麻的歌詞,對當時才國二要升國三的我來講,委實太難了。我努力查英漢辭典,差不多字字都翻查了一遍,才覺得好像有一點懂了。
就我記憶所及,後來還有一首歌曾讓我如此『用功』查生字,那就是『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的〈天堂之梯 — Stairway to Heaven)。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現在想想,當時雖然查清楚了每個英文字,也了解字面上的意義了,可是對〈美國派〉,我其實還是連一知半解也談不上。實在是因為歌詞裡摻雜了大量美國大眾文化尤其是搖滾樂)的典故,隱喻又多,叫一個生在台灣的國中少女,如何領會歌中的微言大義呢?我直到上了高中,囫圇吞棗……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