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西南法的古早味
曾在一本美食雜誌上讀到,法國西南部的鄉土菜色近幾年來在巴黎相當走紅,不少老饕因為吃膩了曾風行一時的所謂新派創意菜,而回過頭來積極尋找舊時的滋味,十足古早味的鄉土佳餚,又成為世故的巴黎人餐桌上的『新寵』,這股風潮越演越熱,一時之間還沒有退燒的跡象。
這段描述可大大引起我的興趣,要知道,法國素有美食國度之稱,巴黎的老饕刁嘴難伺候又是出了名的,鄉土菜色可以這麼受歡迎,不用講,一定很好吃嘍。
要出發前,著實用功地先作了兩天的功課,蒐集了不少有關西南鄉土菜的資料。資料上都說,法國西南部的美食有兩樣最有代表性,那就是有『黑鑽石』之稱的松露(truffes),還有foie gras,也就是鵝或鴨的肥肝。可惜的是,新鮮的松露產季在冬天,我們去的季節不對,大概吃不到好松露;肥肝則是一年四季都產,不怕吃不到。我們抵達以後更發現,不止肥肝哩,鵝和鴨在西南部鄉土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說肥肝吧,傳統市集也好,食品雜貨小舖也好,乃至開架式商品林立的現代化超市,各式各樣的foie gras產品與加工品,都佔據著醒目的位置。肥肝取出後的『剩餘物資』──鵝肉和鴨肉以及鴨、鵝肫,也被製成各種極富地方特色的佳餚,其中又以油燜鴨(Confit de canard)最出名,幾乎每家稍具規模的餐館,都一定供應有這道菜。
資料讀到這裡,我可開心啦,我從小就愛吃鴨肉,舉凡南京鹽水鴨、粵式香酥芋泥鴨、北京烤鴨,統統愛吃。至於鵝肉呢,燻鵝肉或白切鵝肉配切仔麵,是我每次回台必吃的小吃。
於是,懷抱著對西南法古早味的嚮往,我來到了多爾多涅。
對於旅途中如何尋美食,我一向自認經驗豐富,直覺靈敏,往往只要走到餐館外頭,瞧瞧兩眼店門口張貼的菜單,便可判斷這家館子值不值得進去。倘若店外竟然沒貼菜單,也沒關係,偷看兩眼裡頭的客人,要是以觀光客居多,不上門為妙,如果多半是本地人,便可放心光顧。我就靠著這一招半式闖天下,到處找好吃的,居然十次有九次是成功的。這一回來到這兒,自然也要用同樣的招數來尋訪美味的鄉土菜。
旅途第五日,我們在近午時分到達貝傑哈,這裡號稱是『貝傑哈的西哈諾』(Cyrano de Bergerac)的故鄉,城中的小廣場樹立有這位其貌不揚卻滿腹文才的劍客雕像,而他挺著巨鼻的滑稽剪影,也出現在不少店家的招牌和名片上;城外更有好幾家葡萄酒行和酒莊,索性把西哈諾大名冠進自家的名稱裡頭。
總之,因電影『大鼻子情聖』而名聞國際的西哈諾,簡直是貝傑哈的旅遊大使,替這個人口不到三萬的小城,招徠不少遊客,帶來不少商機。
可惜,歷史的事實往往是殘酷的。西哈諾和多爾多涅河右岸的貝傑哈,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關係,據考證,這位十七世紀大才子生在巴黎附近一個也叫貝傑哈的小鎮,很可能從未來過西南法的這個貝傑哈,就算曾親臨斯地,頂多也是前往別的地方時途經這兒,留宿過兩、三天而已。幸好,吸引我們來貝傑哈的,並非這位詩人兼劍客,所以我們對於貝傑哈和大鼻子情聖實無關聯,並不覺得失望。
促使我們來此一遊的,是美酒佳餚。貝傑哈一帶的河谷,為法國西南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葡萄酒區,酒的性質類似鄰近的波爾多產區,價錢卻常常只有後者的一半,甚或不到一半。頂尖酒莊釀製的貝傑哈紅酒,只要年份適當,品質就相當不錯,而且一瓶售價不過十幾歐元(新台幣六、七百元),算得上物超所值。
何況,一般說來,在法國,有美酒的地方往往有佳餚,因為法國人素來講究好酒一定得配上好菜(或者反過來說,好菜非得有好酒相伴不可)。想吃美食,到出產佳釀的貝傑哈,想來錯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