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時間迷思2:越快越好!
「加油!快點!衝呀!趕快!」
我們經常忙得沒時間把一句完整的話說完。
時間苦短,許多事物瞬息萬變,快得我們都要喘不過氣了。不論在職場上或度假休息,到處都求速求快:我們快速工作、快速閱讀、快速開車、快速說話、快速吃飯,連談情說愛都比從前的人快,更換伴侶的頻率也更高了。
迅速果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是積極創新、提升生產力與進步的前提嗎?
大錯特錯!
事實正好相反,優秀的表現不是碼錶所能測量的,而忙碌往往會讓我們遺忘重要的事或鑄下大錯。更糟的是,整天疲於奔命的人,總有一天會病倒,而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裡,有許多事物是我們希望、也應該留住的。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擁有它們自己的時間,而幸運的是──這種時間沒有鐘錶可以衡量。
中庸之道
我們追求速度已經上癮,不管什麼事都嫌太久。我們不斷踩油門,稍微晚一點、慢一點就不知所措。為了約好吃午餐而等上六十分鐘,這在德國已經無法想像,不只因為人們中午往往只休息半小時,更因為等候又沒事做的時光令人緊張。在非洲、亞洲或南美洲許多國家,情況完全不同,那裡的人可不會讓鐘錶掌控他們的生活,他們認為時間是有彈性、像橡膠一樣可以任意伸縮的。在那些地區,說好什麼時候做什麼不過是個大致的協議,五分鐘可能一轉眼就成了半小時,而「明天」也不見得就表示第二天,而是未來的某個時候。
當然,我不是要慫恿各位漠視和別人訂好的約,或者任意延宕事情。畢竟,貨品得準時出貨、開放時間得遵守,各種計畫也得及時結案,各位千萬別誤會我在呼籲大家凡事都抗拒速度。事情往往並非「如果不是這樣,就是那樣」地黑白分明,而在於從快速和慢速之間尋求恰當的中庸之道,因為最快的不一定就是勝利者,而最慢的也不一定就是笨蛋。總而言之,長期來看,唯有順應情勢、善於應變的時間,才能為我們帶來幸福。
不斷奔波
盧迪.卡雷爾主持的「輸送帶」,在一九七○年代是個深受歡迎的週六晚間電視節目,規則是這樣的:勝利者坐在一把大大的藤椅上,前面是個輸送帶,輸送帶上放置各種物品不斷從眼前經過,先是緩慢,接著越來越快。輸送帶上的物品五花八門,從鳳梨削皮器到洗衣機都有,猜獎人記住的物品就可以帶回家。許多人拚命想記住最多品項,收穫卻少得可憐;反之,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幾件物品上的人,往往反而能有滿意的豐收。
我們的生活和「輸送帶」相當類似:各種任務、工作和約會、責任不斷從我們眼前閃過,由於每件事看來都同等重要,所以我們什麼都想做;可惜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總有一天,一切都會變得難以收拾。
此刻,只有一個辦法能解救我們:不時讓輸送帶停下來,最好是像「森林王子」裡,大熊巴魯所說的:「慢慢來……」
*赫胥黎:「今日的人類只發明了一個真正全新的惡習,就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