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三、四種影響源:把共犯轉化成朋友!
「改變一切實驗室」的研究結果發現,為你的目標增加新朋友能使成功的機率增加多達百分之四十,特別是在減重與健身方面。
舉個例,史丹佛大學醫學教授艾比‧金恩(Abby King)曾經針對兩百一十八名努力達到足夠運動量的人士作過一項實驗。他鼓舞這些實驗對象承諾每天至少步行三十分鐘。在確認他們的意願後,有一組人每隔三週就會接到一通電話關心他們的進展,並恭賀他們的進步。這個來自陌生人簡單的定期督促,使這組實驗對象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八的運動量(比那些接到電腦定期督促的人多更多)。電話鼓勵持續了一年多,但此一行動結束之後,該組人仍繼續保持這個新的運動習慣。
你可以找一位既可以激勵你又可以指導你的教練。譬如,約翰H第一個月就在健身房請了一位教練監督他運動。他們約好一週三次早晨六點半在健身房見面,這個約定使約翰必須早起前往健身房,因為他既不想浪費金錢也不願意使教練失望,他的教練也可以指導他如何使用不同的健身器材與舉重訓練,以及如何在不會造成肌肉過度酸痛的情況下健身。
另外一種格外重要的朋友是訓練的伙伴,就是和你一起減重或運動的人。他也許是你的終身伴侶、家人,或新認識的朋友。我們有一位「改變者」和他的兄弟同時減肥成功,儘管他住在西雅圖,而他的兄弟住在洛杉磯。他們遵循相同的運動時間表,每天早晨六點鐘互相通簡訊。這種共同與負責的感覺是一種強大的動機來源,激勵他每天早起並遵守諾言。至少找一位和你一樣在進行減重與健身計畫的伙伴能為你們倆帶來奇蹟。
第五種影響源:逆向操作辦法
社會上現行的市場經濟往往和我們的健身目標相違。如同前面所提,許多加工食品(特別是含高油脂與高糖的食品)的價格日益下跌,而水果與蔬菜的價格卻節節上升。加上,加工食品若大量採購價錢會更便宜,這一來你就會買更多,也吃更多。而許多人又認為把盤子裡吃不完的食物扔掉是罪大惡極的浪費。這些都是鼓勵我們吃更多、體重增加的一些外在誘因。現在應該把這種現象扭轉過來了。
一、利用誘因與規避損失心理
誘因的好處是它們很有效,但是它有條件,你的減重目標必須是短期的,好比一週零點五公斤,不能一個月要減兩公斤。你必須認真執行這個方法,不能投機取巧。而且你的獎賞必須對你意義重大。「改變者」黛博拉W畫了一張圖表,每次減掉零點五公斤,她就在圖表上畫一顆星,等她得到十顆星時,她就去買新衣服,同時扔掉舊衣服。請注意誘因的作用,她不但得到想要的新衣服,並且因為扔掉了舊衣服而迫使自己不得不維持新的體型。
二、適度利用誘因並結合其他動機
最好的誘因是適度的誘因。它不能太大,而且一定要和我們的自我改變動機與社會動機結合。
第六種影響源:掌控你的空間
一、建立防線
架起屏障,把壞的隔絕在外,把好的囊括進來。例如,我們的「改變者」瑪麗S明白她是家裡的營養守門人後更加小心謹慎。事實上,她開始審核家中的食物,彷彿在進行一項搜索與摧毀的任務。瑪麗把家裡的冰箱、櫥櫃、食品儲藏室作一番徹底的檢查,扔掉所有垃圾食品。她收集了冰淇淋、糖果、冷凍肉派、全脂牛奶、薯片、餅乾,甚至連餅乾桶都一併送給鄰居。她承認有些送掉的東西,好比一包還沒拆開的培根,讓省錢的她十分心痛。但她的新座右銘是「我們不必吃下自己的錯誤!」,三十分鐘不到,她的家就變成一個安全得多的飲食環境了。
接下來,瑪麗列出一張採購清單,改買健康的食物。她在桌上放置一個水果盤,裡面裝滿水果。她並且誓言只買擺在雜貨店外圍的食物,並且盡可能不進入商品走道(走道架上存放的是含高油脂的加工食品,外圍存放的是新鮮食物)。
瑪麗同時對每家餐廳的菜單設立一道心防。她發現開胃菜與含酒精飲料是菜單中卡路里含量最高的東西,因此她決心往後不在餐廳點開胃菜和含酒精飲料。
二、管理距離
約翰H利用距離來加強健身。他使運動更接近也更方便。他多買一雙慢跑鞋和一套運動服放在辦公室,這樣他一下班就可以馬上去運動。他還買了一對啞鈴和一條運動彈力帶放在辦公桌旁。在家,約翰把一台電視機移到另一個房間,這樣他可以一邊運動一邊看他最喜愛的電視節目。這些改變使他每天的運動時間幾乎增加一倍。